猿猴沟访猿猴洞淇县城吊荆轲塚

标签:
旅游健康2018 |
分类: 骑行记录 |

八十公里骑到鹤壁新区,还要经过这座慈禧老佛爷曾经走过的石桥。此时下小雨了,桥面湿滑

淇水清澈,汩汩流淌,为鹤壁这座新城增加了几分灵动

在庙口吃过午饭,迎面就是这道大坡,开始进山了,也进入到了淇县黄洞乡的地盘里

原来放置“纣王殿”大石头的岔路口,其实是东掌村的地盘,上去是“十八盘”,我们要去纣王殿的方向

东掌村到下对寺窑村,是一上一下的翻山路,下对寺窑往下倒范坡村,有一段河滩路还是砂石路,此时到里峪村边了

出了范坡,在S226省道上南行下滑到斛林隧道,过了桥右拐就是通往猿猴沟的上坡路了

水面是狮豹头水库的库尾,通往猿猴沟的水泥小路就在水库的岸上

猿猴沟从东向西散落着四个小自然村,分别叫一道庄、二道庄、三道庄和四道庄。二道庄也叫桃园山庄,我们就住这里

二道庄这棵老皂角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不仅是这里的标志物,还是一棵景观树和吉祥树

猿猴沟村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的西北处,在跑马岭地质公园的北侧,管辖着一到四道庄四个小自然村,只有140余口人

猿猴沟沟长四公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一道庄的梅花山庄,二道庄的桃园山庄,幽静古朴的三道庄,是猿猴沟最大的自然村了,目前四道庄名存实亡已无人居住,只有一家农家驿站

二道庄背依猿猴洞,风光旖旎,也招引得外地人在这里建房消闲,不过不像是人家,倒像是一处私人会所

从二道庄的桃园山庄的背后,向上攀爬就能到猿猴洞

半山腰处有一天然溶洞,据称有生活在260万年前的猿猴遗迹,所以就称山洞为猿猴洞了

红圈之地就是猿猴洞的位置,山势奇绝,灵境仙气,果然不同凡响

猿猴洞不仅是村中的旅游胜地,还是一处延传多年的烧香求仙的道宫

沿路见“心”,万物皆有心

路上见佛,心诚则灵

到了猿猴洞的洞前,不仅有一块平地,还有石砌的券门,俨然就是一座封闭的场院

洞口用现代建筑材料加以封闭,洞中成屋,古朴自然的环境被打破了

洞外现存四通老碑,明朝和清代各两块

最早一块落款是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即1603年,距今已有415年了

另外还有一块是崇祯年间的明碑

“昊天上帝”,二龙戏珠,碑首石刻是一般人消受不起地

清代石碑,一块是嘉庆十五年(1810年)立的,最晚的一块立于光绪年间

其实这里是古来供奉玉皇大帝的行宫,碑时历朝历代的维修玉帝行宫的记载,此洞与猿猴关联不大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此洞还是多层溶洞,即洞外山顶穿洞和洞穴上下多层,学名叫唐县期溶洞

洞中供奉着像是新立的玉皇大帝塑像

还住人守护着

洞口高居,面朝山下,玉帝的行宫就应该居高临下

山中夜雨,清晨雾气蒸腾,猿猴洞上下如是仙境

猿猴沟云遮雾绕,较晴天丽日又别有一番意蕴

一早出沟回返,这一段山路形势险要

在S226省道上回骑一程,到山岭村的位置就下道过村向东了

都是上坡路和砂石路,骑起来就没有了轻松二字

其实这都是修建高速公路留下的施工便道,我们是借光通过

到了高速公路隧道口,也就骑上了今天的最高点,也是我们借道骑高速的最终目标

穿过去就是淇县的区域了,比走来路和油城都省力不少;再者,一旦高速通车,也就断了我们的这条骑路,所以骑这段路是可遇不可求的

下了隧道,连过几个小村,阴窝、两流水、小庄,这是两流水村

再往下就是大家骑来过的大石岩村了。出了这条沟就出山了,我独骑淇县

淇县古称朝歌,虽然久远,但也有老街,中山路南北段就是老城的南北大街

老街的格局还在,老院老屋和解放后的建筑还有保留,有时间的话,细细地走走看看最好

南门外是南关村,按旧制重建了关帝庙。仿建了琉璃瓦影壁,琉璃花草镶嵌在影壁正中和四角,美妙无比,堪称一绝

重立的“殷朝六七贤圣故都”碑。明末御史孙徵兰,擅长书法,淇人尊为“孙老官”,他与知县蔡霍等人,在县城南关驿道西侧关帝庙前立巨碑一通,亲书“殷朝六七贤圣故都”八个大字(原碑现移至摘心台公园内)

据明清《淇县志》记载,淇县当时有四座关帝庙,其中南关关帝庙为规模最大的一处

清乾隆十年《淇县志》记载,南关关帝庙为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由知县刘学言奉命所建,距今已400余年

南关关帝庙一度遭到严重损坏。改革开放以来,群众自发踊跃捐资,又在原庙址西侧建起了新庙

观音堂在南关村南,据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淇县志》记载:“观音堂:一在南关外,元至正元年创建,明万历十年重修……”观音堂又称“菩萨庙”,周围群众称之为“南坛”或“南堂”。庙前有“一步三拱桥”,造型奇特,构思巧妙,是当时南关胜景之一

古时的菩萨庙已毁,今人在旧址建新菩萨庙(观音堂),以供香客之用

荆轲塚位于淇县城南约1.5公里处,1985年9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墓塚为圆形,直径60米,高10余米,上世纪70年代村民在这里起土致使该墓塚遭到了破坏

2015年底,淇县政府历经半年多的时间,投资300多万元完成了墓冢主体、墓碑、文化浮雕柱,以及旅游道路等项目建设,使荆轲塚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备

荆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勇士、义士,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和“图穷匕见”的成语典故。据史料记载,荆轲是战国时期朝歌(淇县)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27年

据传,荆轲被害后,尸骨被草草掩埋于咸阳附近,后来淇人为其义行壮举所感动,将其尸骨秘密迁回朝歌埋葬

墓塚前立有四根浮雕方柱,四面雕刻着有关荆轲刺秦的故事。战国末期,实力强盛的秦国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攻,燕太子丹派文武双全的荆轲去刺杀秦王

荆轲带着秦国叛逃将领樊於期的头颅和燕督亢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秦王非常高兴,当展开地图时,荆轲当然“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的卫兵杀死,后来淇人为其义行壮举所感动,使其尸骨还乡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淇县师范学校校长李道三曾盗掘此冢,内有水,颇寒冷。李从中盗获古剑一把,长三尺,铜锈斑驳,擦拭之后寒光逼人,李将剑据为私有,现下落不明。有传言说当年李将此剑卖给一英国传教士,从天津港出海,现在流落英国,不知确否

战国的《易水歌》 歌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如今,荆轲墓塚芳草萋萋,安息故里,英名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