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课上得有趣——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2020-03-10 14:29:12)

把课上得有趣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普宁市流沙第二小学   蔡惠娜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表述中找到了答案:“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我想说:“教师有兴趣,就能快乐地教,学生有兴趣,就能快乐地学,这两者是相互相成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总是会让人厌烦,教师本身若能做到爱教育,乐于活跃语文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方法,这就像给课堂打入了一剂活力剂。那么,语文教师到底要如何教学生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

一、教师散发个人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以前是个孩子。”以心交心,孩子喜欢的,乐意与之交流的老师,肯定是爱孩子,懂孩子,有童真的老师,这是个人魅力之一。

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是有限的。而一个内涵丰富,幽默有趣的教师,我想,她的课堂肯定也是妙趣横生,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这就是教师散发的个人魅力之二,自带的光环。而何来妙语生花,出口成章?唯有读书,读好书,才能让自己的内在变得饱满。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刻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二、让学生乐于当“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个性强烈”。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主角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主角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透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当教师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去学习课文,收集资料,并来到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内容时,这一过程就如同教师在备课一般,已经自主地掌握了七成的课文内容,这些行为总伴随着孩子心中浓厚的求知欲,内容不学自通。

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构成、确立并且持续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必须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用心性。课堂上教师应选取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味道,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能够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坚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用心争取,发奋向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之一。显而易见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学生非常乐意接受的,而且在这过程中大家总是热情高涨。要体现这一方式,教师要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质疑,并加强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寻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强调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读书不会断句、书读不通顺,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需要教师及时帮助。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大家教学时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努力了,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会得到改变的。

四、课堂形式多样化,动静结合,学生乐于参与。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的确,我们不能占用课堂时间,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教师所安排的形式,准备的课件与活动,都要围绕语文教学本身来开展,如卡片的出示,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认识与掌握,挂图的展现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的内容,现在学生们更喜欢的是多媒体课件,那精美的画面和活泼的动画总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表演活动在语文课堂上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飞行”的动作,也能使“瞌睡虫”精神振奋。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能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本好书,犹如一泓清泉,沁人心脾;也似一面镜子,映照自己,指引迷途。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好处。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正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