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定律引领班主任工作--《教育孩子不能不懂的心理学——墨菲定律》读后感
(2019-06-27 09:24:15)用经典定律引领班主任工作
--《教育孩子不能不懂的心理学——墨菲定律》读后感
南径镇大陇小学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它不仅启示性很强,而且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不仅适用于管理、销售方面,也适用于青少年教育方面。可以说,我们在教导孩子时,如果能懂得巧用墨菲定律,就能走进孩子的心里,使孩子更有效率地学习,并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与完美。
我利用寒假读了孙红颖编著的《教育孩子不能不懂的心理学——墨菲定律》,感触颇深,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例,使读者真正做到了学会学习和学以致用的统一。
阅读这本书,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是否真的了解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呢?我是否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进行教学呢?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呢?如何借助家长和学生伙伴的力量,帮助那些有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学生呢?如何协同家长在墨菲定律的引导下,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想法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本书分为14个部分,书中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和策略非常清晰地展示,给老师及家长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培养了活学活用能力,更锻炼了我们的迁移能力。例如,我们从中了解了性格塑造中的墨菲定律:性格不好的孩子,无权拒绝坏的际遇。学到了我们塑造孩子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培养成功的孩子,就要培养性格好的孩子。而培养性格好的孩子,就不得不了解孩子的性格心理学。明晰孩子的心理特征,才能够从中找出突破点,以便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性格打磨。除了培养孩子性格、品德、思维能力等理论,还有针对学习力中的墨菲定律。本书引导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力的过程中,父母也应该学会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更好地为孩子的学习加以引导。
本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育孩子的利剑。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运用于班主任工作中,这里我浅谈一下本书指导工作中的两点启示。
一、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实践中,班主任要真正进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其实很不容易,这不但要有平等意识,而且还要有学习和探究的心态。因此,班主任要转变观念、变换角色,摒弃高高在上的高压管理模式,确立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互相磋商,使学生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
班主任只有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把学生作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鲜活的生命来看待,来接纳,这种平等不会让学生在言语时感受到班主任的居高临下,而是感受到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
墨菲定律中有这么一条定律:“在沟通过程中,自己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对方接受了你的说服才重要。”要说服孩子就需要通过恰当的沟通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在心理,才能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师生平等中的对话,不正是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吗?
二、班主任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还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这短短一段话,充分说明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问题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是否得体,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能否适时、适当地进行,影响家长是否愿意配合你的工作,配合学校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并不了解其真相,我们需要用一些理论来揭示事物运行的逻辑规律,推演命运发展的因果关系。我们更需要用一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工作更加顺利。《教育孩子不能不懂的心理学——墨菲定律》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交代孩子的事情,不能让他一拖再拖,还有孩子身边的朋友往往代表这孩子本身等。面对着不同的实际情况,理论只是引领者,但我们要做一个工作的实际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