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2019-01-06 20:54:04)
标签:

教育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黄丽霞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身心健康,认识到身心健康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引导家长运用良好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家长培训。关心、帮助、督促孩子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愿我们共同携手,让您的孩子得到全面发展!今天,我们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二、讲授

(一)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


请问各位家长,您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吗?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们很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和终身发展。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目前,我国小学生患心理疾病的现象比较普遍,常见的有抑郁症、狂躁症、焦虑症等等。据有关机构统计,现在全国有心理障碍和品德障碍的孩子多达5000多万。我们来看一看以下这个真实的案例:

201848日早晨七点多,我校有一位家长送她的3个孩子到学校上课,在校门口下车后,孩子们还没进校门,就趁着他们的妈妈离开,后脚跟着走了。孩子们没有到校上课,值日老师及时通知家长。家长接到电话后,心急如焚。一直等到中午放学还不见孩子回家吃饭,就赶紧报警。孩子出走未归的消息牵动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心,大家纷纷转发朋友圈帮忙寻找孩子。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在大羊尾找到3个孩子。

据了解,孩子们出走是因为前一天晚上有两个孩子作业没有完成,遭到父亲的责打(因为父亲的私人原因,孩子们很抗拒父亲),孩子们不服父亲的管教,于是第二天赌气出走。3个孩子中有一个就读五年级,听家长说这是他第二次出走了。第一次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遭到母亲的责骂才离家出走。根据他的任课老师们反映,他在班级里寡言少语,不爱说话,有时候老师跟他交流,都要问好几遍他才回答一句。平时的行为也有些怪异,天气逐渐变暖,但他仍穿着羽绒服,头上冒着汗,老师叫他脱掉,他不肯。看起来也没有朝气,对生活好像失去了目标。

各位家长,看了以上这个案例,假如您是这3个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该怎么处理呢?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很明显,读五年级的孩子心理已经是不健康了。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转折期,也是孩子们真正学习各种知识的关键期,而恰巧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懵懂接受时期,随着各类现代化信息的介入和家庭环境的变化,部分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及障碍,具体表现在:

1、厌学或逃学。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2、自卑。因为自身家庭条件的限制以及教育问题的积累,有些孩子会形成自己“不优秀”、“比不上别人”的心态。不敢参加集体活动,课堂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怕与老师、同学说话,即使说话也很勉强,显得局促不安,满脸通红。在他们心里总是没法摆脱失败的阴影,他们会倾向于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笨”或者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胆怯、羞怯等不良倾向。心理失衡,产生消极情趣,自我感觉变得越来越差。

3、依赖性强。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他们习惯于求助他人,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舞弊。在家里,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愿当孩子的家庭“助教”,许多应该由孩子独立完成的内容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了。

4、说谎。小学生喜欢表现,喜欢被人关注,有的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在某方面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而有些学生则会用一些偏激的方法取得师长的欢心,说谎就是其中一种。再者,现在的小孩子承受着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因此学生在自己做错事或无法达到师长的目标时,就会选择用说谎来躲避惩罚。

5、逆反心理。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6、心理焦虑。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失常。

(三)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分析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小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容易造成他们懒惰、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等;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形成他们焦虑、逆反或说谎等心理障碍,甚至患恐惧症。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四)疏导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既然心理健康这么重要,那么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们有哪些好方法?

专家指出,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环境、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究竟该如何做呢?

1、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的情绪宜疏不宜堵。

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包括人在生理和心理许多水平上的整合,与其他心理过程有广泛的联系。孩子心理的紧张状态和平衡失调往往是与其情绪状态,特别是与消极的情绪状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消极情绪过分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受到压抑,都会损害孩子人格的成长,引起身心机能的失调。

倾诉,这是合理疏泄情绪的一种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在遭遇各种冲突或挫折时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和宽慰会缓解甚至消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情绪。即使在孩子的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孩子细作理论。

转移也是合理疏泄情绪的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景,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具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了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打一会儿篮球,在剧烈的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都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独立、乐观、自信的个性;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孩子纯洁的心灵中也会逐渐滋生爱的幼苗,从小爱父母、爱家庭,在学校中爱伙伴、爱集体,将来爱人民、爱祖国,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青年。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快感、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3、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待

要避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4、适时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沟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开口说话就行;但沟通也是世上难解的题,因为要与对方达成共识,需要心与心的交流。家长与自己的孩子有着血脉的关系,本是世间最亲近的人,然而,很多家长会感觉自己的小孩不听话,小孩与自己反着干,很难交流沟通。

坦诚交心。这样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譬如遇到孩子有些不良行为时,如上网成瘾、抽烟等,父母首先要冷静,不要气昏了头。再鼓励孩子说出原因或心中感觉,再来分析处理。有一位家长说:我孩子特别贪玩,一玩起来就不愿回家,说不想回这个家。觉得反正在外面比在家里开心?”首先家长要想贪玩这是正常现象,父母应当给予理解,这样孩子才会喜欢这个家。其二、要改变孩子玩的毛病,要先从改变亲子关系入手,要让孩子在家里住下来。其三、要坦诚地与孩子交心,只能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放弃不管。 
  温和的态度。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只有以温和的态度对待,才能使他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达到愿意接受教育的目的。

三、总结

孩子是我们永远的希望,教育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