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们的‘下河’”系列之一:为“下河”而写成就了我(黄继森_新浪博客)

标签:
黄继森下河下学 |
分类: 人生感悟 |
“我和我们的‘下河’”系列之一——
供职于下河小学已有40年了,至今仍把语文教育视为主业,虽然不承担班级语文教学任务,还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语文教学研究和写作上。而在工作之余,写作是我唯一的爱好,尤其是教育写作,这也是我的主打“副业”,向来都不计回报的副业。
走上写作之路的重要原因,其实是被动的——年轻时“被迫”为我所在的下河街小学(2007年8月前校名“蓬溪县下河街小学”)撰写学生献词、节目串词、演讲稿、集体朗诵诗等。换言之,其实是为学校写作“逼”我爱上写作,而写作也恰好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
在安县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常给学校和县广播站投新闻稿,几乎都被采用。回家乡参加工作后,我仍旧常给县广播站投稿,内容全是学校新闻。
上世纪八十年代,县里很多大型活动常常需要小学生献花献词,以烘托热烈喜庆的氛围。估计是我教语文且喜欢写新闻稿的缘故吧,学校领导就把写献词的任务交给了我。
献词体裁是诗歌,我从没写过,不得不硬着头皮写。稿子逼出来了,还得训练学生。尽管既无稿酬又不算加班,没有分文补助,但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这二十年里,吴三强、郭艳清、张墨丹、吴曦、黄皓然、刘峻江、杨婧、徐艺菁、刘芸旭等一大批学生,或献词,或主持,或参加省市县朗诵、讲故事比赛。他们登上各级各类舞台,县内的比赛从来都是第一名,代表蓬溪县参赛屡获大奖,从不失强者的风范,展示了下河小学的风采。
为学校撰写节目串词的工作也没少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下河小学在绵阳地区已经赫赫有名了,但是下河人一直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品牌意识和危机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勇气和激情始终未曾消减。进入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学校的声誉与日俱增,但下河人创品牌、保品牌的意识尤为强烈,先后在川剧团、奎阁广场、学校操场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活动中排练节目,所有人都是没有补助的,没有加班费的。
或许有人会问:是你的职务范围内的工作吧?真不是。这二十多年里,我担任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工作是不含这方面内容的。2008年实施绩效工资以前,这两个职务也都是做奉献的,既没有职务津贴,也不会额外计算工作量,就只挣工资而已。
那图个啥?还真不图啥,就是乐意写,喜欢做。况且,那个年代,同事的事,年级的事,学校的事,身边的人都乐意做,都是不讲条件地做,不分彼此,不计较个人得失。谁做得好都是集体的荣誉,这是下河的传统,也是下河人的自觉行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献花献词模式淡出,学生爱国主义读书活动有征文和讲故事两个参赛项目,师生的各种演讲比赛也蓬勃兴起,我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大多数撰稿、训练学生的工作,依然是没有一分钱报酬,也都不计算工作量。虽然其间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行政职务,但这一块并不是我分管的工作,只是因为自己有特长,也因为领导、老师、家长的尊重和信任,所以有求必应,全力以赴。即便退居二线后,尤其是2016年以来,仍然义务撰稿并训练十多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县讲故事大赛、演讲比赛和县委政府组织的重大纪念活动。或录播,或现场比赛、展示,他们的出色表现为下河小学增添了光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为学校青年教师参加演讲比赛撰稿并指导演讲,也已经持续了30多年,撰稿超30篇,多数是参加县级及以上比赛;改稿超50篇,大多为学校青年教师参加教书育人演讲比赛。此外,教体局也多次安排为历届教书育人市级演讲比赛选手润色稿子。虽然这些工作依旧不计算工作量,也无任何报酬,但是从不推辞,不管亲疏,不管远近,凡是写稿改稿的活儿都是愉快接受。至于原因,主要是理解选手们的艰辛,也因为感动于大家的信任吧。
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前三届教书育人演讲比赛,参赛的青年教师多,而且选手们素质普遍高,大家都很在乎,很投入,竞争性强,毕竟是在全校教职工面前的一次亮相,是在大会议室甚至操场大舞台亮相,观众是全校师生。比赛中,老师们全部脱稿演讲,个个精彩,人人出彩。虽然一等奖名额有限,但他们都是强者,都是胜者,无不令听众交口称赞。时至今日,这批教师师德高尚,教风正派,敬业奉献,在各学科教学中成为中坚力量。那些已经转行的,已经调往县外、市外的,全都成为了单位的中流砥柱。
最近6年来,建国70周年、县级书法活动、旷继勋起义9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大型活动接踵而至,或校长安排,或教师委托,或家长求助,先后义务为学校撰写献词、为教师撰稿、为学生撰稿改稿超50篇。稿子处理好后,或录音示范,或现场训练,尽我所能为师生分忧,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
写作是需要久坐的,虽然于身体不利,但心情愉悦。如今,替人写,帮人改,早已超越了下河小学小圈子,曾经的学生、同事的家属、外单位的朋友、朋友的朋友,至于地域,有市外的,甚至还有省外的。
写作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所以,为“下河”而写,实际上也成就了我。
7月,为下河小学写的上报教育部参赛案例得到局领导和关工委领导的高度赞赏;9月,为下河学生而写的故事已完成录播,义务指导多名学生参加华文少年作文大赛……能持续为我们的下河出力,我依旧是乐在其中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