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孩子“倒苦水”的机会(黄继森_新浪博客)

分类: 心灵之约 |
学生自杀屡屡发生,触目惊心。孩子心中有难言之苦甚至痛不欲生,为何不愿意说出来,直至自寻短见?大多是因为没有值得信赖的人。
谁来倾听孩子倒苦水?
这封信我收藏20年了,是外地学生于2001年10月写给我的。她上小学时我教过两年,后因父亲工作调动读完五年级就转学了。写这封信的时候正在一所名校上高二——高一结束后被分到文科班。
值得收藏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学生跟高中语文老师较劲,找小学语文老师当裁判,有意思;第二,孩子在困惑迷茫的时候,想起找小学老师,而且是小学都没教满的老师,这份信任实在令人感动;第三,这封信也给了我启示——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第四,教师,要力争做孩子们心事的倾听者。
今日得空找出来,忽觉发出来是有更大价值的。
黄老师:
先不报自家的姓名,你猜猜吧!(不好,一开头就没规矩。)
首先说一下这个笔的事。本来是应该用钢笔写的,可我现在的钢笔……我总以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钢笔,就像每一个剑客都应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剑一样,我的那把“剑”,不幸成为了我行为艺术的牺牲品——被扔到了河里,至于有没有葬身鱼腹,那要看鱼的消化能力了。
然后说点什么呢?关于我这个人呢,是糟糕透了,好像是显示自己是读文科的材料,理科屡考屡不及格。现在,连语文课也不听了,看读本。
说到语文,也不是不愿听,而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也是到了千夫所指的程度。我不便多说,我极厌恶那些千篇一律的东西。开始,我还在想,现在的语文是怎么了,后来我明白了,其实语文一直没变,都无非是搞点弄清中心、理清段落,好端端地从人家文章中参悟什么治国道理,体味出什么爱国情怀。其实,变的是我,我长大了。
有个作文,是个极重要的角色。那是某次无聊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____之中》,下面一大堆词语,“关心、阳光、竞争……”本来嘛,我坚信老师会读我的作文。那天晚上,老师真的读了我的作文……本来我想说很多,但……反正就这么回事,我的作文只得了24分,及格分数。老师先还是礼貌性地表扬了两句,然后大讲我得这么点分的原因,大概就是让大家记住这次“血的教训”。如此如此,接下来的几篇高分作文,一个共有特性:写得这个世界充满爱。全是老师父母的无私奉献之类的,可惜又有几件是真的?有几个字是发自内心的?下课后,一个女生给我看她的作文,她的题目是:我生活在黑暗之中,一看文风就是安妮宝贝的追随者,“忧伤之花”遍地盛开,她的分比我还低,低不忍睹,我笑着拍拍她的肩说:“看来学校希望咱们看不到黑暗面之类的!”
无话可说,当个愤青其实也挺累的,其实也许我们的所作所为,在大人眼里都是如此的幼稚可笑。
(以下约200字因字迹颜色淡化无法辨认)
我生活在生活之中
(高二学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生活中,他就学会了生活。
如果一个不是孩子的孩子生活在生活中,他就不懂了生活。
我,生活在生活之中。我不知道什么是生活。
我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承受着燎人的阳光和风沙的恶意袭击。我希望有一天能天降甘露,可是没有。就这样一天天的,在希望与失望中反复,我懂得了舍弃。代替我从前那温柔翠绿的叶子的,是一根根让人讨厌的小刺。它们擦满了我的全身。开始,我也痛。当它在血液心脏骨髓蔓延开来以后,我不痛了。一点儿也不。偶尔我能得到可怜的一点儿水,我贪婪地吮吸着。我说够了这就够了,有水就行了。活着就是为了喝水,我是容易知足的生物。
满手都是墨水,只因为我不快乐。我伸出两只脏脏的、沾满墨水的手,细细地端详着。在细雨中一路奔跑,边跑边笑。笑真的是一件很简单的表情,只需把嘴角往上一翘即可,我喜欢这种表情。我很懒,每天做出不同更多面部表情很累。每天都在改变。而笑则不同,始终的,只需把嘴角往上一扯即可,很简单。
我对琴说我有时是不是疯了。我知道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别人的生活中,自己的生活中。我却只想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琴说你让我想起了莲,生活在淤泥中,却不停地想摆脱,并开出纯白的花朵。可是,你始终生活在淤泥中。我笑笑说你错了,我不是莲花,我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浑身长满小刺,会扎人的,很丑陋的那种。
孩子孩子我不是孩子,孩子孩子我还是孩子。孩子每天都在笑,不用扯嘴角。我也每天都在笑,只须把嘴角往上一翘。
我生活在生活之中。我还得继续活着。为了少得可怜的那点水和多得溢出来的笑容。

【我的反思】
我完全不记得我回信的内容了。孩子是收到了回信的,因为她在来信中坚持说“我不再写给他看了”,很遗憾,我的引导、我的劝告失败了。
这篇习作究竟给多少分合适?高中语文教学我是外行,且不做评论。我要说的是,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孩子的消极表现一味训斥,对孩子言行举止讽刺挖苦,拿孩子学习现象假幽默真取乐,对他们都是极大的伤害。
最后的话题还是要回到父母身上。孩子小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孩子跟父母友好沟通的习惯。我当年教育自己孩子就注意了沟通习惯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考好了他要说,考砸了不怕挨批评不怕挨打也要说。上大学期间,假期结束离家前夜,听母亲唠叨还不时来一句“妈,你还有莫得说的”……有了这样的习惯,高考的时候,我们去陪考,前一天傍晚散步,一家人畅谈填志愿;考试第一天傍晚,剖析哪一科哪些题做错了,预估第二天理综分数……
做孩子的倾听者吧,既分享他们的成功,也分担他们的忧愁。不要放任不管,也不要一味逼得太紧。育儿,要讲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