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辅导一年级孩子学语文,我们这样做(黄继森_新浪博客)

(2021-02-07 09:32:11)
标签:

黄继森

家庭教育

怎样辅导孩子学语文

分类: 家庭教育

                    辅导一年级孩子学语文,我们这样做(黄继森_新浪博客)


          辅导一年级孩子学语文,我们这样做

              黄继森

 

寒假里怎么辅导一年级学生学语文?这是一个难题。当年儿子上小学,并没尝试过,因为儿子上幼儿园时我们注重了习惯培养,他上小学后就很少管学习了,比如背课文需要家长签字,开始是抽查句段,后来因为建立起了信任关系,就直接问:“真能背了?”得到肯定的回答即可签字。

在我看来,家教的主要责任,不是帮孩子学知识,而应该侧重于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二是有条件的话,可以引导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前些天辅导侄孙女的时候,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在朗读中教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

1.朗读要读出自信

朗读《捞月亮》的时候,发现孩子有点放不开,一是声音亮不起来,二是担心自己读得不好,于是就结合文中的对话部分进行了“朗读要读出自信”的专项训练。

2.朗读要分清重音

朗读《雪地里的小画家》,我们发现孩子对重音把握不准确,就以“小鸡画竹叶”这一个句子进行提问,从而得出重音判断的依据。

师:这个句子由“小鸡”“画”“竹叶”三个词语组成。谁画的竹叶?

生:小鸡。

师:说完整。

生:小鸡画的竹叶。

师:哪个词语应该读重一些?

生:小鸡。

师:那好,咱们练习一下。你问我答。

生:谁画的竹叶?

师:小鸡画的竹叶。我问你答:谁画的竹叶?

生:小鸡画的竹叶。

下面的训练针对“小鸡在干嘛”“小鸡画的是什么呀”两个问题展开,依次将“画”“竹叶”读重音。

能读好一篇课文,并能从读的过程中悟一些朗读方法,这才会让孩子会学,让孩子一天天聪明起来。家庭辅导,要多做一些让孩子越来越聪明的事情。

3.朗读要认真理解

朗读诗歌《插秧》,孩子对诗句内容不理解,“秧”“插秧”等一问三不知。既然上小学了,就不能再像之前背古诗那样机械记忆,要逐渐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于是,我们就在提问上花时间,又结合复习《锄禾》帮助理解《插秧》的诗句,之后再朗读就容易多了。

4.朗读要读出感情

有了前面三次训练,“读出感情”的训练就简单了。当然了,朗读训练要求远不止这几个要点,比如语气、停顿、节奏、语调等等,这些训练不是低年级孩子一时半会儿能掌握的,而且概念性的术语也不需要孩子记住,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二、在朗读活动中教会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

让孩子多背古诗,是很多家长最擅长也是最简单的家庭辅导策略,尤其是在上小学之前。上一年级后,可以增加一些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于是我们就设计了“字++成语+古诗”串联教学活动,也就是先出示一个汉字,再引导孩子组词,然后积累带这个字的成语,最后读一两首带这个字的古诗。例如:黄——黄色、金黄、蛋黄……——面黄肌瘦、炎黄子孙、黄粱美梦、信口雌黄。这种集“识字、积累词汇和背诵古诗”于一体的家庭辅导模式,对孩子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是独生子女,家人也可以扮演学生,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

三、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提问的习惯

提问,对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影响都很大。读书的时候主动发问,敢于发问,能帮助理解文章内容;生活中乐于提问,孩子必然有观察、思考、探究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比如,一棵树落光了叶子,树杈上有一个鸟窝,这是生活中的所见,看见树,看见鸟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孩子针对“窝”提的问题有:鸟儿去哪里了?鸟儿为什么要在这里搭窝?这是什么鸟儿的窝?树上没树叶,鸟儿晚上睡在窝里不冷吗?

看似问题“枯竭”的时候,孩子把目光转向旁边的树,下一轮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有的树直,有的树弯?为什么有的树上没叶子,有的树上有叶子?为什么有的树开花,有的不开花?

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有答案,但一定要保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即便孩子的提问在大人眼里显得很荒唐,也绝不能打击,切忌出现“你问些啥哟”这类回答。

孩子会对有的问题产生答案,或者去寻找答案,比如一个孩子问到“为什么树上有黄叶”,另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因为秋天,哦,不对,冬天,也不对……”表现上看,这些答案都是错误的,但我们不应该看重答案的正误,而应该欣赏答案产生的过程。孩子的回答显然反映了他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因为黄叶往往是秋天的特征,所以第一个结论是“秋天”;但瞬间想起正值冬季所以改口“哦,不对,冬天”。话音刚落又觉得黄叶不是冬天的特征,但又没有正确答案,就说了“也不对”。虽然整个过程都没有找出答案,但这一问三答,孩子一定受益匪浅。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报几个辅导班就了事的,不要把家庭辅导的重心放在检查作业上,不要忽略了让孩子更自信、更聪明,不要忽略家人的陪伴、引导、鼓励和欣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