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国教育报李建平成都讲学侧记

(2018-09-04 15:51:56)
标签:

黄继森

教育

李建平

分类: 语文教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

           ——中国教育报李建平成都讲学侧记

                          黄继森

 http://s8/mw690/00717jTDzy7nmCjpQZV77&690

                                                        (图片选自网络)

2006121日,我在四川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师资榜上看到一个朴素的名字——李建平。

李建平何许人也?教授?教育专家?一线教育名师?都不是。资料是这样介绍的:李建平,《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在场的许多学员都心存疑虑:记者怎么培训我们语文教师?而且还是培训省级骨干教师?有人猜可能是传授教育写作的经验吧。想想也不无道理,骨干教师免不了要写经验文章或者教学论文,自然需要提高写作水平。

我一直笔耕于教育写作,所以对李老师的课充满了期待,我告诫自己要抓住这次机会,争取掌握李老师传授的真谛。2日下午是李老师的课,为了占一个离讲台近一点的位置,我提前半个小时到了教室。

讲台上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几个学员挤在一堆往自己的移动盘里拷上午的讲义。学员大多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所以那位年长的女学员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们研修班,有几位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的老同志很是引人瞩目。他们曾经取得特级教师后备人选资格,这次省教厅将他们纳入省级骨干教师一并管理和培训。眼前这位女学员虽说面容和善,但是背脊微驼,面色微黄,步履微行,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也憔悴了许多,怎么看都已经是55岁以上退休年龄的人了。

拷讲义的人上上下下,没有人搭理她,甚至没有人在意她。我和旁边的朋友都不无感慨:天寒地冻,她实在太不容易了。读这个年龄了还来学习,实属不易啊!我也因此顿生几分怜悯之心,几分敬佩之情。

教室里的人越聚越多,讲台上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那位女学员了。她在讲台靠左的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坐了下来。后来,她的身边多了一个人——成都大学培训中心的谭主任。难道这位“女学员”就是李建平?很多双眼睛都充满了疑惑。

是的,她就是李建平——全程跟踪采访课改达六年之久的资深记者。看看课程内容,她不讲做记者的经历或者经验,也不讲教育写作的门道或者诀窍,而是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现状与发展”,讲“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诺大的两个话题,大家似乎并不十分感兴趣。毕竟我们都是来自于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大家最关心的是在往后的日子里,小学语文该怎么教。前排的两位朋友在窃窃私语,我甚至觉得,对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老记者不应该有太多太高的期待,她无非就是讲点泛泛而谈的大道理。

李老师的开场白朴实而简洁,传递出的却是真诚与关怀,理解与体贴,在寒冷的冬天给人以温暖的春意,全场很快鸦雀无声。接下来,李老师提纲挈领地讲完了三个问题:课程改革改了什么?今后我们做什么?怎样看待目前实验区的困难?不到20分钟,我们对课改认识的片面和对课改前景的迷茫,虽说不是荡然无存,却也充实了许多,心中亮堂了许多。

不知什么时候,憔悴的李老师早已变得精神矍铄,这似乎与她的外表不太相符。我想,这一定不只是空调升温的作用,也不只是三百多学员的人气作用,更多的是李老师对课改的满腔热忱驱散了严冬的寒意,驱散了她满身的倦意。

李老师的讲座开始走上正题——《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她讲课极具亲和力,内容总是深入浅出:提出思考问题——列举教学案例——点评课改精髓。这种方法,避免了高深理论的空泛,也避免了罗列教学案例的乏味,让有限讲座时间的有限效率发挥到了极至。

李老师讲课的风格也与众不同:没有高深的理论,却让你觉得她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课改专家;没有进行完整的课堂教学示范,却让你坚信她其实就是一位一线名师。娓娓道来的经验总结,绝不是简单的说教,却让你享受着丰收的愉悦。没有局限于讲授小学语文教学,她列举的教学案例既有小学的,也有中学的;既有语文学科,也有英语、美术、音乐,甚至讲到初中史地、数学,可谓包罗万象,把四川小学语文界几百号精英灌得如痴如醉。更神奇的是,无论是随后几天专家学者讲授的理论课,还是深入学校听到的研究课,你都可以在李老师的讲课内容中找到强有力的佐证。

讲到课程改革的艰辛历程,她是了如指掌;谈及课改精神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片断,她是如数家珍。课间休息的时候,有学员感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旁边来自巴中的同行更是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触:“我是‘听师一堂课,愧教十年书’啊!”

听完李老师一天的讲课,我第一次找到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学员们都被李老师精彩的讲座征服了。持久的掌声结束之后,有学员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请李老师留下联系方式,热烈的掌声传递着全体学员的共同心声。满怀期待的学员们看见了李老师坦诚的微笑,那笑脸上分明写着无可奈何的遗憾。带着几分哀叹,几分心痛,李老师告诉大家:因为身体的原因,继续跟踪课改的艰辛之旅实在力不从心,因而她已经在今年9月就从报社第一线退了下来;由于同样的原因,她无力满足广大读者包括在座学员们书信交谈的愿望。

我们完全能够想象李老师六年如一日南征北战历经的困苦,我们完全能够想象李老师从一个普通记者成长为大家敬仰的课改专家饱偿的艰辛。能够聆听积劳成疾的老人整整一天的教诲,我们真的满足了。于是,短短几分钟时间里,会议室第三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的掌声迅即淹没了李老师“请大家理解”的解释声音。无需表白我们的敬意,无需吹捧李老师的功绩,因为这纯洁的掌声,就是对李老师为课改呕心沥血的亲切慰问,就是对她崇高精神的无私赞誉。

李老师的课结束了,但是,我对李老师的“认识”并没有停止。123日晚,我在餐厅看到了李老师熟悉的身影:依旧是背脊微驼,依旧是面色微黄。她端着餐具,在那一溜菜盆边,依旧是步履微行。寒冬时节的自助餐,大锅菜倒进餐厅的大盆里,再舀进各自的小盘小碗里,早冷得没有了一丝热气。且不论李老师是否是大腕级人物,至少也是培训中心请到的重量级人物,居然跟我们一起吃自助餐?有人感叹,有人称道,有人亲热地打招呼。我想上去为她添菜,可是又担心自己不了解她的胃口。我只在心中埋怨我们的谭主任:难道我们的李老师不值得在楼下的小餐厅享受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

我想去跟李老师交谈几句,去问问她是否能适应这样的伙食。我没有私心杂念,况且我赞扬了她,她也不会认得我,即便她认识了我,于我也不会有什么好处。我只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仰慕。

李老师端着餐盘坐到大厅柱子后面屋角的餐桌上,同样年长体弱的女班主任正陪着她用餐。我退缩了,我没有勇气上前去,我怕我的造访会耽误两位老师用餐的时间。那样的话,本来就只剩下余温的饭菜会变得冰凉……

两天后的课堂上,我听到了一个关于李老师的信息:为了帮助主办方节约有限的培训经费,毅然放弃了乘坐飞机的待遇。从成都到北京,体弱多病的李老师在列车上经受了二三十个小时长途旅行的折腾!我的心中涌动着无边的感慨,涌动着无边的激动。我知道,那天晚餐时,是我错怪了谭主任。瞬间,李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高大起来,高大得须仰视才见;李老师的精神更加高洁起来,高洁得让我的心灵在那一刻清澈得没有了一点杂质。

128日,学员们纷纷踏上了回家之旅。汽车在高速路上飞驰,偶见窗外的冬阳,我忘记了时下已是寒冷的冬天,心里猛然升起“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美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