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小纸杯挡了求职路(黄继森)

标签:
黄继森 |
分类: 人生感悟 |
文/黄继森
大学毕业季已近尾声,各类校园招聘大多已经结束,却还有为数不少的学子没能成功就业,这些一毕业或许就待业的莘莘学子,求职的艰辛滋味是熬人的。我虽没有求职经历,也不具备求职技能培训经验,但是在阅读和生活中也累积的一些相关信息,也许对求职者有所启迪。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北大女生黄晔的《我的超长综合面经》(“面经”:面试经历或面试经验——笔者注),她在文中介绍了面试要“带走纸杯”的技巧:“很多面试官会在面试时给你倒一杯水,但面试中,你很难停下来喝口水”,即便这杯水你从来没碰过,“也不要把它留在办公室里就走,礼貌地在临走前喝一口,然后带走纸杯”。
读完黄晔的经验之谈,你不能说,我已经学会处理纸杯了,如果再换一道题呢?
我大概是90年代在某电视节目中看过这样一个面试故事:某公司招聘一名员工,最后有3人进入面试环节,面试过程很特别,因为面试题目实在与众不同:一是在通往面试室的走廊上放了厚厚一摞纸;二是进了面试室后,考官让考生到公司办公区想办法拿到员工的私人电话;最后一道题则是与考官交流时,工作人员用一次性纸杯给考生倒一杯水。
第一题的测试结果:考生甲对地上的东西不理不睬,考生乙看了一眼,迟疑了一下便走了,只有考生丙捡起来带进考试交给考官。第二题的测试结果:考生甲要回两个电话号码,考生乙、丙各要回一个号码。第三题的测试结果:考生甲没喝水,临走时也没处理纸杯。考生乙看了看纸杯,略加思考后咕噜噜一口喝完,将纸杯丢进废纸篓。考生丙看了看纸杯,喝了一小口,倒掉水后将纸杯放进废纸篓。最后,考生丙被录用了。
众所周知,一般能入围面试的考生,专业能力已经在此前的笔试中得到检测。因为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往往还要测试——且最看重这一项——考生作为单位人、社会人的基本素养。能得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私人电话,考生应该具备优良的沟通交流能力,能给人以信任感。对那摞纸视而不见的考生,面试考官认为他可能会是对岗位职责之外的事漠不关心的人;而是否“处理”纸杯,则折射出考生是否具备基本的文明礼仪素养。至于考生乙,虽然也处理了纸杯,其喝水之举导致形象分被大打折扣,在有相对完美表现的考生丙的情况下,自然会被淘汰。
有必要再举个例子。某高校自主招生面试,知识过硬训练有素信心满满的高材生等待考官发问,考官却平淡地说:“我没有问题问你,你想问我什么?”咱们的“考试机器”瞬间“短路”了。我们不能只研究怎样考高分,我们的优秀不能只表现在笔试考场。
面试,不只是单纯选拔专业人才,更不是选拔考试机器。看似普通的小纸杯却能折射出人的素养。所以,请记住:忽略一个“纸杯”,可能就与自己心仪的岗位擦肩而过,千万别让小纸杯挡了求职路。
求学路上学做人,谋生路上会做人,人生之旅才会不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