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继森的博客
黄继森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85
  • 关注人气:1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最好的老师》课堂实录及点评

(2018-05-08 19:18:52)
标签:

黄继森

教育

我最好的老师

分类: 语文教学

http://s15/mw690/00717jTDzy7kj2VSzSe0e&690

整理/点评  黄继森    执教/文瑞华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外国老师,他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谁来读读课题?

1:我最好的老师。

师:哟,很有感情,感觉也是你最好的老师。

2我最好的老师。

师:有几分自豪!

3我最好的老师。

师:有点生硬,看来你还不太理解这位老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究这位最好的一位老师吧。

【点评1:从朗读课题导入,肯定读得有感情的,点评感情不到位的,继而让“有点生硬”“不太理解”成为深入学习的动力。】

 

师:请看屏幕上的自主学习要求1、快速默读课文,标注不懂的问题;2、用简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我”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理由是什么?请勾画出你认为最关键句子),注意“默读”“勾画”

【点评2:提“快速默读”这一要求,一是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二是因为本文是小学阶段最后一课,需要检测学生“默读要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的能力。

 

师:(生自主学习3分钟后)自主学习速度快的小组已经开始组内讨论了,不错。讨论的时候注意大屏幕的提示:探讨不懂的问题,与课文有关的课上解决,无关的可以课下探究,有争议可以举手示意老师。

【点评3:引导学生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分类处理,既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学习能力的检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

 

师:(生自主学习4分钟后)同学们阅读时有圈点,勾画,交流时各抒己见,看样子收获很大。我已经注意到,你们在组内交流时解决了一些问题,弄清楚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也都认可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不过,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认为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相反,他还发出了强烈的质问——

生:算哪门子老师?

师:这话什么意思?

1: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说怀特森根本就不像个教师。

师:理解正确,换种说法呢?

2:怀特森简直不配做教师!

师:学生竟敢这么质问自己的老师,可见真的是气炸了。请小组内展开讨论,从1-3自然段中找出学生气炸了原因。

【点评4:这是本课的第一次探究,因为有了自主学习环节的初步阅读,找出“找出学生气炸了原因”难读不大,所以直接进入组内探究。】

师:(生讨论2分钟后)来,说说找到的原因吧。

1:我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怀特森老师居然打了叉叉啊!

师:所以,我惊得目瞪口呆,自然很生气。

2:不光我的分数是零分,我们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得了零分。

师:太不可思议了,气不打一处来!

3:猫猬兽居然是怀特森虚构的动物,我们记在笔记本的一切信息,竟然全都是错误的答案。老师怎么能欺骗我们呢?

师:出乎意料的测验,出乎意料的分数,出乎意料的揭秘,我们简直气炸了!【点评5:针对三个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了及时的回应,评价直接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假如你也是怀特森的学生,你会怎样发泄心中的不满?请看屏幕,在横线上加上你想说的话吧。(这算什么测验?分明就是___________!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简直是________!【点评6:此为本课设计亮点之一,既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检测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师:想好哪句说哪句吧。好,请讲。

1:这算什么测验?分明就是恶作剧!

师:怀特森啊怀特森,学生怎么这么恨你?

2:这算什么测验?分明就是耍我们!

师:好一个“耍”字,妙!

3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简直是误人子弟

师:愤怒的指责,有分量!

4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简直是糊弄学生

师:你跟作者朋友的观点一致。【点评7:连对上述四个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分别依次采取质问怀特森“学生怎么这么恨你”、夸赞学生“好一个“耍”字,妙”、支持学生的观点“愤怒的指责,有分量”和联系后文评价“你跟怀特森的朋友观点一致”四个策略】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师:“糊弄”什么意思?

:我认为“糊弄”就是欺骗,怀特森编造一种动物,说得跟真的一样,简直是无中生有。

    【点评8:课前预设的导学案中并不在这里理解“糊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预案,恰当好处】   

师:不理解,我的同学不理解,我的朋友不理解,你们的答案也把愤怒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把气愤的心情融入朗读中吧。

生(齐):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师:不要都用高音读,要有抑扬顿挫,你可以把“怀特森读轻一点,“森”字后面略作停顿”,“哪门子”读重音,试试看。

1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感情读到位了,立竿见影。你也想试试,读吧。

2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师:咱班的孩子悟性就是高,稍加点拨就读得有滋有味了。【点评9:朗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对学生尝试朗读的点评同样不可忽略】

然而,真相揭秘以后,作者恍然大悟,他的态度可谓180度大转弯,他说怀特森先生是——

:我最好的老师”。

师:刚刚还在质问“算哪门子老师”,这会儿居然成了“最好的老师”。理由是什么?请看大屏幕,根据探究提示去寻求答案吧!(默读课文5-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说怀特森先生是一位好老师,有哪几个理由?在你找到的理由旁边标上序号,还可以用关键词来概括理由【点评10:这是本课的第二次探究,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师采用了四个策略:一是先进行个人独立探究,二是明确“哪几个”,引导学生寻找多个答案,三是要求“标上序号”,四是区别对待“可以”用关键词概括理由。

师:(自主学习3分钟后)有同学找到两个理由了。

1:我找到3个了。

2:我找到4个了。

师:那好,咱们说说看。

1:怀特森让我们懂得了不要让我们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师:这个理由很重要!好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齐读这个句子。(生齐读后)在怀特森的课上,如果我们脑子不睡大觉,就会发现什么问题?

:如果脑子不睡大觉,我们就会发现怀特森是在骗我们。

师:为什么?

生:怀特森在课堂上故意露出了破绽,我们居然没一个人发现。

师:什么破绽?得用文中提到的事实说话。

:他提醒过学生,世界上从来没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既然没有痕迹,就不会有头盖骨呀!

师:教训啊,教训!这个教训换来了什么?

:全班零分。

师:换零分?多不值得啊!你换来了什么?

:让我懂得了道理。

师:什么道理?

1:不要让我们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2:我还换来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板书“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师:你真会学习!(课件出示句子)勾画了这个理由的请举手。试想:如果我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敢于怀疑(板书:敢于质疑),同样能在课上发现漏洞。怀特森没有直接讲道理,而是让我们从事实中吸取教训,通过事实得出结论,所以,我要感谢……

1:感谢那堂科学课。

2:还要感谢那次测验,更要感谢怀特森。

师:于是,作者心里便有了开篇对怀特森的赞扬——

: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出人意料。

【点评11:理解第5自然段段首和段末两个关键句子,主要的方法是联系课文内容用事实说话——这也是本单元写作层面的教学目标;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循序渐进、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师:怀特森的确是最好的老师,还有什么理由?

: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什么意思?

:怀特森让学生增长见识,接近真理。

:看看句子,是接近真理吗?

:他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师:学生喜欢上怀特森的课,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吧。

:怀特森的科学课“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

:为什么“充满刺激”呢?

1:上科学课,很多时候是在“冒险”,在“挑战”(板书“挑战”),要想方设法去反驳怀特森。

2:学生常常在课后会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去探究,这也说明充满刺激。

师:这么刺激,学生们反而觉得“饶有趣味”,(板书“乐于”)可见他们乐于挑战,这样的老师的确是好老师!

    【点评12:教师把理解的重点放在科学课“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上,而对于理解“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采取浅尝则止,符合学情】

师:你还有补充?请讲。

:怀特森让我们懂得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板书“不迷信书本、权威”)“迷信”什么意思?

:盲目地相信。

师:不迷信呢?

:既信又不信。

师:到底该信还是不该信?

:要信,但不能盲目地相信。

师:这就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怀特森课上的破绽,为什么脑子会睡大觉?

1:因为我们太相信怀特森了。

2:因为我们太迷信老师,认为老师是不会错的。

点评13:如果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理解,效果应该更理想。

 

: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这么深刻的道理,如果怀特森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可能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板书“让我们”)庆幸的是,怀特森让我们体验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悟出了这个道理,多么高明的老师啊!所以,我从内心深处发出了一个声音——怀特森是……

:我最好的老师!

:敢于质疑、乐于挑战,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你们能做到吗?(能。)声音不响亮,没底气。能做到吗?(能!)那好,如果我告诉你们,这篇课文有错误,你怀疑我的话吗?

(低声,齐)不信。

:是啊,我不是怀特森,我没有个性,我的教学方法不独特,你们凭什么相信我?请看屏幕,(课件“我要挑战教材”:1《我最好的老师》第一自然段分段正确吗?为什么?2、文末的句号可以改为感叹号吗?为什么?)左边的小组讨论第一问,右边的讨论第二问。

    【点评14:这是本课的第三次探究,从教的角度看,是创新性质的探究;从学的角度看,是学以致用的实践探究,同时也是一次知识迁移性质的探究;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既是人文性层面的探究,也是工具性层面的探究,是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考查性探究,因此,这一环节是本堂课中最闪光的亮点

 

:(2分钟讨论后)请暂停讨论。看样子你们的讨论也是饶有趣味而又充满刺激。说说看。

: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分段确实不合理,第一二句应该单独分为一段。

:赞成的举手(近三分之二学生举手)。理由呢?

1:第二个句子是个总述句,后面好几个自然段都是具体证明这个总述句的,所以要分开。

2:第三句是“记得第一天上课”,开始讲述一件事,所以要分开。

3:第二个句子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要分开。

师:这样看来理由充分呀。第二个问题呢?

1:我认为要用感叹号,因为感叹号更能表现态度坚决。

2:我也同意用感叹号,因为感叹号比句号的语气更重。

3:我很认真地看着朋友的眼睛,说明我很严肃,不是随便说说。

4:朋友用的是反问句,那么我回应他肯定会用感叹句。

:听他们这一说,还有坚持用句号的吗?

1: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以理服人,不需要语气有多重。

:言之有理。

2:既然是跟朋友讲话,就不应该太霸气,我觉得用句号没错。

:好家伙,讲得都有道理!看来,这两个问题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建议你们课后继续探究,最好写成小论文寄给编辑部。愿意吗?

:愿意! 

    【点评15: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采取点拨、启发、诱导等评价语言,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探究真知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既能以已有知识为依据,又能结合语言环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可谓有理有据。】

 

:这节课,同学们思维活跃,探究主动,但是,真正的学习效果要靠事实说话。我跟怀特森学了一招,也想来个测验,敢试试吗?(敢!)好,请看大屏幕——

 友: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不,你的看法错了。

 友:我错了?

“我”:是的。怀特森不但没有糊弄我们,而且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友:你吹呗!谁信呢?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你不是实验小学的学生,而是怀特森的学生,你怎么说服你的朋友?注意哟:跟人说话,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要讲道理,要摆事实。动笔吧。

师:(生写2分钟)请停笔。你们真是下笔如有神啊!没写完的没关系,交流时你不用读,可以直接说。谁先来?

:(读)怀特森让我们爱上了科学课,让我们懂得了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质疑权威,敢质疑书本,你说,他怎么不是最好的老师呢?

:点评一下,你觉得他能说服你吗?

:他把板书中的理由串起来了,而且,最后一句反问很有力,他能说服我。

:你来展示吧。

:朋友,你要知道,表面上看怀特森糊弄了我们,但是,如果他只讲大道理,我们是不会往心里去的,也就不会懂得那么多道理了,更不会迷上科学课了,你怎么能怀疑他是最好的老师呢?

     【点评16:教学进入随堂检测环节,这是本课的第四次探究,也是第三个亮点。课文结尾处“我”回答朋友的质疑,朋友认可吗?读者认可吗?文老师抓住并且利用这一悬念,巧妙地设计了这一极具创新价值的检测题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文本中获取的信息、课堂探究中的累积的信息和驾驭语言等诸多能力。

 

:一个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相当精彩!遗憾的是时间有限。同学们,我很高兴当了你们40分钟的老师,因为你们的表现很优秀,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刚才的测验,你们都堪称最好的学生!谢谢你们!

    【点评17:结课语言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的肯定和赞扬,巧妙地将学生从文本中的“最好的老师”带到生活中“最好的学生”,简短,有激情,有文采。

 

【综合简评】

文老师执教《我最好的老师》,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过程三个维度来看,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因为教师心中具有目标意识、文本意识和评价意识。

第一, 目标意识。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属于见子打子,就如同我们在鱼塘抓鱼,出发点是为了抓几条值钱的鲈鱼,下了鱼塘却失去了目标,见什么抓什么,鲫鱼、鲤鱼、草鱼抓了不少,鲈鱼却一条都没逮到。翻阅教材,我们在第114页的课前导读中可见这样一段文字:“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显然,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仅仅是“知其然”,仅仅是着手点。我们的目标不是去认识一位外国科学教师,而是引导学生在认识这位老师的过程中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教学的着眼点。于是,进一步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第99页的单元导读文字正好为我们明确指出了阅读、写作和人文素养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为什么教”,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就都易如反掌了。

第二, 文本意识。明确了目标就有了靶向,就需要做有的放矢的工作。在备课阶段,我们需要走进文本,反复研读文本,吃透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安排环节,正确选用教学方法。研读教材,不仅仅是去看看教学用书怎么讲的,也不仅仅是去查查别人是怎么教的,更重要的是走进文本,咬文嚼字,跟作者对话,跟文中的人物对话。文老师正是因为有了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意识,有了深入研读教材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的文本意识,才顺利地从文本中挖掘出了朗读指导的关键词句、质疑教材错误和怎样说服“我”的朋友三个具有创新价值的教学内容。

第三, 评价意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是推进教学流程、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重要手段。文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评价,也注意了评价策略,比如“看看句子,是接近真理吗”这样的纠错性评价,“理解正确,换种说法呢”“什么破绽?得用文中提到的事实说话”这样的导向性评价,还有“所以,我惊得目瞪口呆,自然很生气”“太不可思议了,气不打一处来”这样的激励性作用。这些恰到好处的评价,源于教师对目标的把握,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源于教师的倾听和真情投入,更源于教师教学理念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意识。

此外,纵观整堂课的着力点,我们不难看出,文老师在形式上着力于小组之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内容上着力于“三个探究”,手段上着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学,引导学生合作学,引导学生创新学,从教法的角度看,也是很成功的。

http://s13/mw690/00717jTDzy7kj2XIlk0fc&690
                                        (图片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

 黄继森,男,生于1964年,大学文化,语文高级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遂宁市作家协会会员,蓬溪县首届名教师,中华书局版小学语文教材编修组成员,《做人·作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主要编写者,小学语文同步阅读《阳光阅读》(人教版、统编版)主要执笔人,参编或主编《新概念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我做合格小公民》等教学用书已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教育论文、文学作品等散见于《川中文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四川教育》《教育导报》《少百报》等报刊,曾担任微电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编剧(蓬溪县融媒体中心拍摄发行),为多部专题片、电视片、晚会撰写解说词、颁奖词、节目串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