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春天大田里的作物最早进入收获期,就应该算是茶叶了。早春3月蒲江雀舌开始上市了,酒是陈的香,茶是新的贵。今年新茶500克平均都卖到了上千元,高的卖到了每斤3000多元,蒲江雀舌卖的贵,能成为高档名优茶没有别的,靠的就是天时、地利和人和。
距离清明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在四川省成都市的蒲江县,一场全国首届采茶大赛开赛了。
(同期声)“我宣布比赛开始!”
10几只来自不同地区的采茶队要在蒲江的茶园里,用规定的20分钟时间,比赛谁摘到的蒲江雀舌又多又好。在蒲江茶园里现在是满眼的葱绿,要说在全国的绿茶产区中,3月中旬可以开采春茶的地方还很少。
(采访)四川盆地总的气候特征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所以它萌动的时间就比全国其它的江南茶区和华南茶区要早得多。
爱喝茶的都知道“明前茶贵如金”。明前指的是4月初清明节前,这日子重要是因为刚好江南茶区开始制最早的一批绿茶,明前茶的金贵,全贵在了这个早上头。
(采访)为什么绿茶要早,跟其它茶不一样,跟乌龙茶、秋茶是最好的,但是绿茶越早越好,这主要原因就是说,因为我们绿茶在早春的绿茶主要是营养成分含量,氨基酸含量比较高,还有其它的一些茶叶的内含物那个成分都是比较好,对人体都是非常有利的。
生产绿茶的茶树一到了秋冬季节就开始放长假了,不能采摘进入它们的休养阶段,这期间茶农们都会往树下施上不少的有机肥,让休息的茶树获得充足的养分,养壮了树等到了春天就能迸发最饱满的芽。
(采访)而茶树的生长习性,现在我地上部再生长的时候,地下部你挖开根系不长了,所以说它就靠树里面的新积累的营养再供第二次萌发。春茶泡的时候,它耐泡一些,主要是积累的物质多。
早春的气温低,加上清明节前雨水多,茶叶保持了最佳的鲜嫩性,用它们就可以做成高品质绿茶。气温低也使茶树的发芽数量不高,茶芽的生长速度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早春茶品质非常好,产量还低,当然要金贵了。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蒲江的春天来得早,茶芽萌动的时间比江浙、安徽一带的春茶产区早上十天半个月,最早从二月的中下旬开始萌发,别看早个10来天,优势一下子就出来了。
(采访)陈教授:这是人们的一种尝鲜的一种心理在里面。尝新鲜的这个角度,因为我们希望越早越好,老百姓能尽早尝到新出来的绿茶,龙井茶它最早也就在4月份,可是我们蒲江茶绿茶2月份就可以上市了。
爱茶的人等着喝早春茶,种茶的人同样盼着茶芽能早些冒出来,能早一天采摘,不为别的,卖价就是高。
(采访)农户:芽尖尖是卖50、60块钱嘛。成叶子的可以卖7、8块钱。
记者:那差别很大?
农户:对呀,所以说采芽比较划得来,抓紧时间摘芽子。
三个采茶选手就是蒲江本地的茶农,她们都知道摘蒲江雀舌,就得着点急抓点紧,因为茶园里的雀舌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有的。
(采访)外界的自然、光、热、资源促使茶芽生长速度加快,同时芽叶过后上面生长速度加快太长了,太长了,有一半就是空了,所谓我们说的不是实心芽了。
雀舌是绿茶中的极品,原料只用单个的芽头。其实在早春季节,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都可以做出上好的绿茶,但作为古老的名茶,雀舌茶以形像鸟雀舌头而得名,就只能用最嫩最饱满的单芽来做。
芽头的饱满是与春季的气温有直接的关系。茶园里的气温已经连续5天上升到了平均10度以上,这时候经过一冬天休养生息的茶树,苏醒了,最初萌生出一个单芽,单芽没有采下来,渐渐会爆开,长出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
(采访)你这个芽不采,那么长到它自然生长,它长到第一次它可以长出这么长一个台子来长出7片叶子。
饱满的茶芽里面其实包裹着很多层,可以抽生成一根能长出6、7片叶子的枝条。所以说,早春刚萌发的茶芽内含物质最丰富最饱满。随着春季气温的不断升高,茶芽的生长速度就会加快,单芽很快爆开一个又一个的叶片,单芽也越来越瘦。
(采访)陈教授:采摘时间严格控制,清明后4天,4天以后不行了。
在蒲江,过了清明节,饱满的单芽就很难找了,达不到采摘标准,也就不能做成蒲江雀舌了。
蒲江的2月中下旬到4月初,是雀舌原料的采摘期。蒲江又根据气温上升的情况,把短短1个多月的采摘期细分成3个阶段。
(采访)第一个阶段就是说每年的春分以前,3月20号以前采摘的浦江雀舌应该叫做最好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说3月20号到清明节大概有10天左右,这个是比较中等的。过了4月份以后,清明以后由于气温比较高,那么茶芽比较单薄,再加上内含成分它没有前面那么充分,所以说这个时候采摘的浦江雀舌就是比较差一点的,
不同阶段的蒲江雀舌的芽头收购的价格不同,甚至每天都在变动,所以蒲江的种茶人都明白“早一天是宝,晚一天是草”的含义,都在早春抢早收获蒲江雀舌。
(主持人)蒲江雀舌之所以贵,贵在先有好的物候条件,春茶能够早开采,占了天时,蒲江的种茶人还能利用好这个天时,选择绿茶中的极品作原料。要能成为名茶,还有一个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地利。
凡是能成为名茶的,产地都非常重要,一定要有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蒲江是成都的天然大氧吧。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8%,完全称得起青山绿水,但与其它地方的茶园有点不一样的是这里的茶园虽然不少,可很少有连成大片种的。
(采访)笃老师:浅丘大的地形地貌就决定了,茶园它是顺着不同的山地式来分布的。
它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是大面积成片的。
有特点的是,蒲江茶园与茶园之间有很多的高大的树木、竹林做间隔,大树都是原有的天然马尾松林,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采访)它中间有一些隔离带,这种效果产生一种叫做生态学里面叫做生态组合效应,就是说一种病虫害在一个茶园局部发生之后,它要传播到另外一个茶园,它必须要经过空间距离。那么这个距离之间有了间隔,有了阻隔的话,它就不会影响到大面积的。
有天然林阻隔,病虫害就不能很快蔓延。现在茶园的行间也开始更多地种上了树,倒不是为了阻隔病虫,这是在给茶树挡阳光,茶树不喜欢直射,树长高了正好起到给茶树遮阴的作用。蒲江茶园里的树,是家家都种,可各户有不同。
别以为选这些树都是随意的,其实全都是有心的。
(采访)这个树上的害虫,它对我们的茶不危害的,那么这个树上的益虫正好对我们茶也是益虫,就有这个选择的。
茶园里的树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没有只种单一的树种,实际也是有想法的。
(采访)它主要是不同的昆虫喜欢负责在不同的植物上面,树木多了之后,生物多样性增加了昆虫种群数目增加了,种类增加了,天敌对害虫有一个抑制作用。让它害虫的数量降低在爆发临界状态之下,它就不会有病虫害危害了。这样就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
通过在茶园里种各种各样的树,能够招来昆虫种类就多,鸟也多;在这样的环境中,虫子和他的天敌相互约束着,害虫达不到爆发的状态,茶园里就可以不打或是少打农药了。生物多样化了,生态环境就能变好了,出产的茶叶也更安全了。
(采访)笃老师:我们不能人为的去消灭它,病虫害把它全部消灭,杜绝它是不现实的,我们就是调控它。降低它的程度。
种树,种各种各样的树,让错落起伏的蒲江茶园带上了景观效果。
(采访)他也间接的打造了好的景观,今后的发展趋势也可以把生态茶园建设和观光茶园融合在一块。那么茶叶的种植效益他会大大的提高。
要说蒲江的地利更多的还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打造更优越的生态环境,也让生产出来的茶更加安全。天时、地利都是基础条件,那让蒲江雀舌走向高端的人和又在哪儿呢?
(主持人)制好茶,当然最离不开人为的因素。就拿这次采茶大赛来说吧,蒲江代表队一下捧走了冠亚军的奖杯。我们看着采茶就是在摘在采,好像谁都会做,其实外行只是看看热闹,里面的门道也多着呢。
参赛都是女选手,双眼盯着茶树,双手在上面不停地弹跳着。比赛规定,选手只采摘雀舌,也注定了比赛的难度。
(采访)开采的时候,它数量很精细,所以采摘的过程当中它精选,一斤茶是很多个数量的芽头来组成的,所以采摘的难度比较大,而且这个茶刚刚萌动它长的个头很小,所以采的时候,它技巧也比较高。
看着茶园里满眼是嫩绿,但只取最嫩的单芽也是要仔细来找的。
(采访)眼到手到,必须是。两个手你看,这只马上又转过那个,所以你这个眼睛和手都是要两手平行,眼睛就是视线左右晃动晃动,你两只手都在动,所以说提倡双手采茶。
(采访)比赛时间只有20分钟。选手还要保证采摘到一等的蒲江雀舌。
第一是质量,二是数量。在同样的情况下,比质量,质量好的情况下要比数量。因为是规定时间,质、数都要要求。
什么样的蒲江雀舌能算是一等的,蒲江的参赛采茶选手最清楚。
(采访)农户:采这种单芽嘛,单芽没有病虫害的
农户:比如说像这样的,这有叶叶的都不行,这些都是带邻叶的。
农户:这个小芽的这种就可以不采了,还有这个紫色的也可以不采了。
农户:这样的不算。因为它这个叶子爆开了,叶子爆开了,就不完整了。
要的茶芽是单芽,就不能带上其他叶片。可茶芽萌发时,下部跟着也会萌出一个很小的不完整的叶片,这个叶片被叫做鳞叶,采摘时鳞叶很容易就跟着茶芽带起来了。
(采访)笃老师:带了这个邻片做出来茶的外观它就不美,它匀度,洁净度都会下降。
为了不带起鳞叶,手指就要捏在茶芽上端,用提的方式,在合适的力度下,茶芽正好从离层与茶树分开,鳞叶留在了树上。
(采访)不能掐采,而是要扥采,把它撜断,为什么呢?这里面茶叶里面存在一种多分氧化酶,如果我这个指甲现在我就把它掐掉,掐掉实际上这个细胞已经破碎了,破碎了这个自然界里面的光、温、氧的促使作用。陈教授:一会儿你看这个头子就变黑了。
用规范的手法把芽头向上提掰断,这样采起来的茶叶,没有伤口,根部仍然会保持嫩绿的颜色。一等芽除了要求不带其它的叶片,是一根独芽以外,还要讲个均匀。
(采访)判断它大小一样,就比如这个芽它的大小比较均匀,而且比较壮嘛,就这种就可以了。
雀舌采茶不仅是在挑在选还要在比较。要都让篓筐里装的全是一等芽,采摘上的功夫也不是一天两天能练成的。
(采访)采的这么快,可以多采点嘛,而且是平时练出来的嘛。
徐成波是这次采茶大赛的冠军,20分钟摘了138克一等芽;平时家里的茶也都是按照标准要求采出来的。其实,在蒲江,茶农们都愿意精挑细选地采茶,这样的人和,让蒲江雀舌在每一环节上都做到了最好。
(采访)现在采摘蒲江雀舌和采摘大宗茶它的效益是明显差异的。一般从我们了解的农户的情况来看,采摘蒲江雀舌的他的效益大概比没有采摘或者少采摘蒲江雀舌原料的这种茶园,每亩的收益相差将近一千块钱。
制出来1斤的蒲江雀舌要4斤多的鲜芽,需要4万多个芽头。都说名茶是牵动采茶姑娘上万次筋骨的艺术。其实蒲江雀舌的贵,不仅仅在于上万次的动筋骨,还有它是经历过无数遍的选择获得的。采摘上是在选,而加工环节上的选比采摘还要精细上万倍。
采回来了一等一的好原料,也只是制作蒲江雀舌第一步;进入加工车间的鲜叶,要分级摊放,分级进入加工的各个环节,车间里茶叶会经过一遍又一遍地筛选,到底要选出什么样的茶叶才能称得上蒲江雀舌呢?。
(采访)采摘的时候,不可能拿尺子去比,是不是?我们做茶的时候尽量的,心目中的一个尺子,大小、长短、匀称全部都是一样的。保证它完全是我们心目中想象的,茶叶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
做出可以用尺子来量完全一样的茶叶,这样苛刻的标准到底要怎样才能完成呢?
经过分级杀青后的茶芽,就开始了进行严格的筛分中,机器的传送带上都有不同大小的孔径,传送中茶青像过关一样被分出5个级别,不合规格地率先掉出去了,分出5个级别不算完;规格大一些的还要再从筛分机上走一遍,进行再一次的细分。然后才能进下一道工序,做形成为茶叶。但这样出来的只能叫毛茶,还不能叫蒲江雀舌。
(采访)精加工就是我们再进行分筛,等级划分,留优去劣。
精加工的目的还是选,细细地选,用圆筛、斗筛,风选等筛选设备,按照茶叶的身高、体重分级。各种选法都经历后,己经很整齐了的茶叶,却还要再过一关。
(采访)因为它在加工过程当中,因为它受的温度,受热的情况,工人技术的水平差异会造成它每个茶叶产品质量的差异,所以说我们在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都要通过人工选择,然后来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
这时到了最为苛刻挑剔的阶段,从茶芽的长度甚至弯曲的弧度,包括颜色浓淡,逐一看,挨个分。经历过精雕细琢,层层甄选,现在每一颗茶叶都是真正的蒲江雀舌了。这时新茶入水,茶心慢慢苏醒,展开初生般不染一尘的新绿。纤纤玉立、饱满挺直。
(采访)今天如果这个茶叶能够把那些美好的感觉给喝出来了,那个是有很好的回忆,那样的话,我愿意,这个价钱实在是不算很多,通过我们最近这几年的打造浦江雀舌确实给咱们浦江的老百姓,特别是种茶的农民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一些利益,抓好我们的品牌建设,努力的争取,给广大的消费者能够有这么一个强烈的信号,东有咱们的西湖龙井,西有蒲江雀舌,我们的一个目标和短期的一个定位是这么一个。
(主持人)精益求精,一直向着高标准追求,就是蒲江能做出高档绿茶中的人和。2008年,蒲江雀舌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今年蒲江又被授予了中国绿茶之乡。在向更高更好的追求中,蒲江雀舌走向了高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