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 分类: 学生管理 |
管理相关经验《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注意点》。本文热点:学生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关于学生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你掌握了多少内容呢?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实施合作学习时,要关顾到每一个学生,不要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同学参与,而其他同学则袖手旁观。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讲究策略,讲究方法。
http://img.jianbihua.cc/d/file/20170624/369ff04377467d3728b1710014911394.jpg
学生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管理理念不合理
在这种管理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个性的严格制度,这种曾在高校管理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管理模式,由于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随着新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它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队伍不稳定且素质不高
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考核制度缺乏切实可行性,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积极性不高,责任心和事业心较弱,并且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没有积极进步知识和观念更新滞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的专职辅导员都是采用在校本科生和外校研究生选留两种方式并行的办法。留校的只是把留校作为自己短期发展的选择,他们一直在从事当前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准备考研或转行,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缺乏对学生的责任心。而聘用的人员流动性很大,而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他们的待遇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针对学生管理队伍稳定性的建设工作亟需加强。
(三)管理的方式落后
1、部分高校的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网络是开放的,有精华但也充斥着糟粕,学生由于心理上不成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学校应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和校园网的全面建设。
2、学生管理者处理问题只会简单的说教和训导。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他们不注重基础文明建设,不擅长做有目的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降问题,未能正确地进行前瞻性的引导,严重时甚至会在工作中出现走极端。
3、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面对这些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先前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高校的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科学化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生管理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学生管理思想僵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是部分教师管理理念滞后,不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二是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不到位,过分强调“管”,忽视适度“放”,工作方式缺乏创新。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缺位”现象。很多教师仅仅将教学或科研视为己任,潜意识将学生管理工作归于学生处或辅导员的责任,缺乏全员育人意识,“万能型”辅导员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学校或教师作为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以“管”为主,以“严”为准,管严并济,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的个人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事无巨细,导致学生依赖性强,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保姆型”辅导员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代名词。
(二)学生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宏观层面形成了“学生工作部(处)、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的三级管理模式;微观层面与学分制相适应,以专业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将学生管理工作固化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需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管理,缺乏与系统外的沟通交流,易导致管理混乱、覆盖面不全的问题。同时,学分制教学模式下,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增加,这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界限不清楚。当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行了院(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但是实际运作层面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仍为突出;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两张皮”甚至“多张皮”的现象,导致学生管理的有效性、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及教育的实效性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三)学生管理方法和手段缺乏灵活性
主要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线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管理制度的原则性,却忽略管理手段的灵活性和柔性化。另外,缺乏对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缺少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由于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等原因,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方面较差。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潜意识会产生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不够信任,只好利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但是,如果忽视学生个性强、叛逆心重的特点,完全忽略灵活性和人性化管理,可能会效果不佳,甚至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而育人”,并非“育人而管理”的怪象,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往往是自发的,范围小、效果差,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来实现管理,达到减轻学生管理人员负担的效果。
(四)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强
与高职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相比,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却相对缓慢,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掣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数之比为l:200。但在实际运作层面,辅导员数量远低于文件的要求,有的学校辅导员师生比达到1:400。二是管理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管理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多数辅导员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工作激情有余,但管理经验不足。同时,辅导员“所学与所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突出,短时间内很难利用所学知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弱势,导致辅导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无暇考虑学生管理问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辅导员”成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