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4-07-13 23:28:34)
标签:

走进博物馆

北京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礼运东方

石刻石雕

分类: 走进博物馆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第五单元 登泰观海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是司马迁(公元前 145/135 年-?)在《史记·孔子世家》赞颂孔子的话。宋人也曾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的感叹。
孔子(公元前 551 年-前 479 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创立了儒家思想学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代师表等。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率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其言行语录被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而成儒家经典《论语》,为历代所推崇;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禮》《乐》《易》《春秋》);其思想经战国时鲁国邹人孟子(公元前 372 -前 289 年)的发展,以及战国晚期荀子(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年)的集大成,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体系。西汉中期,汉武帝(公元前 141 -前 87 年在位)接受了董仲舒(公元前 179-前104 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提议(《汉书·董仲舒传》《汉书·武帝纪》),至此儒家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地位开始被确立(至隋唐时期被全面确立),延续时间长达两于年。
要展示了存与祭孔的无限推
“登泰欢东相关的是本单六又名岱山而起之历代帝。化,号称有极其中寻找蓬莱,五座神也是东中国古就是终仙过济
孔子去世后次年(公元前 478 年),鲁哀公命人在孔子旧宅立庙并按岁时祭祀,此即今日曲阜孔庙和祭孔传统的由来,历代延续,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同时朝廷及各地方政府也每年都在学校中祭孔,奉祀孔子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政教活动。本单元主要展示了汉代孔庙相关碑刻、明清以来孔子相关绘画和孔庙所存与祭孔相关的文物,从中可窥见孔子在古代各个时期所受到的无限推崇。
“登泰观海”,典出岱庙中的一件古代碑刻,其中包含了与山东相关的另外两个重要文化现象,即泰山文化和海洋文化,也是本单元部分文物所试图体现的内容。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又名岱山、岱岳、岱宗、东岳等,凌驾于华北平原之东,有拔地而起之势。从秦始皇(公元前 259 -前 210 年)开始,直至清代,历代帝王亲自或遣官登临泰山封禅或祭祀,使得泰山被神圣化,号称“五岳之长”“五岳独尊”,在中国古代山岳信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武帝时,除了封禅泰山,还命人在海洋中寻找可以让其“不死”的“海中蓬莱仙者”(《史记·封禅书》)。蓬菜,亦称蓬壶、蓬莱山、蓬丘,乃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五座神山之一,后泛指仙境。蓬莱文化是山东海洋文化的精华也是东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和西方昆仑山地位同等重要的中国古代两大神仙故事发生地,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就是约元代以后形成的“八仙过海”(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沧海》),最终演变为依靠各自的本事创造奇迹的典故。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5-1-20清雍正十年颁赐1732年 牡丹纹铜胎画珐琅五供 
孔府旧藏
国家一级文物
这套画珐琅五供颁赐于雍正十年(1732)的三月,于同年第六十九代衍圣公孔广綮恭迎回孔庙。《孔府档案》五月卷记载:“雍正十年三月十八日赍送钦颁匾对供器等5108件,5月初五日至济宁州。袭封衍圣公孔广率庙庭执事官及各博士赴济宁州舟次恭迎,于十一日进庙。大成殿匾一面面,珐琅香炉一件、珐琅烛台二件、珐琅花瓶二件、珐琅公竹梅花二树、珐琅香盒一件、退光金漆香几五件。这套可珐琅五供,是国内已知现存最大的雍正时期黄地画珐琅五供。五供通体以黄釉为地,绘缠枝牡丹纹,雍容大气,花尊布以龙耳更显尊贵。均为铜胎镀金,清宫廷养心殿造办处理去琅作造。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5-1-21清康熙58年颁赐1719年 八卦纹鎏金铜编钟 
孔府旧藏
国家二级文物
清康熙五十八年,此组编钟颁赐孔庙,用于中和韶乐之寅奏。包括十六枚鎏金铜钟,每件编钟上分别铸有“黄钟”“大吕”“太簇”等律制名称及“康熙五十二年制”的铭款。钟钮呈双龙形,钟体饰有八卦云龙纹,底部装饰满月图案。《周 》中严格规定了各级贵族所能使用的钟磬类大型乐器的组合,在后世,编钟的仪意义远大过实用功能。甬钟主要分成以下几部分:舞部(甬钟最上端的平面):钲部(甬钟立面中部狭长条状区域):篆部(钲部两侧);鼓部(篆部下方);枚(钟面上的乳丁状突起);铣(钟下两角)。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5-1-25清 奉天诰命盒
 孔府旧藏
木雕鎏金,中为竖方蓝匾,上书满汉双语“奉天诰命”。整体由底座、内盒、外盖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式,其上饰有卷云纹。正面有五龙,两侧与后面四龙,共九龙。此盒技艺精湛,装饰繁缛,富丽掌皇,专为保存皇帝圣旨之用,不仅是孔府与朝廷保持密切联系的佐证,也是中国古代皇家仪范和气度的象征。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5-3-1金元13-14世纪 八仙过海铜镜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蓬莱文化是山东海洋文化的精华,也是东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和西方昆仑山地位同等重要的中国古代两大神仙故事发生地,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就是约元代以后形成的“八仙过海”(最早文本见于元-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沧海》)。八仙中的钟离权和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祖师,山西芮城元永乐宫纯阳殿壁画中已出现八仙过海的壁画。这面铜镜表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曾有涂金,大部分已脱落,年代为金元之间,说明八仙故事的形成年代可能更早,并已先期有了图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5-3-6明晚期 青花八仙图瓷罐
唇口,短颈,溜肩,鼓腹。里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绘八仙。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5-3-8清1644-1912年 青花釉里红八仙图瓷温酒壶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器整体造型早葫芦形,由两部分组成,上部盛酒,下部注热水温酒,用以长酌。两截相合恰为一整休,设计新颖巧妙,别具风格。里白釉外部通体清花袖里红装饰、以种里红河水为底村,上绘青花八仙人物纹饰。底落“苏和制”青花楷书款。“养和堂制”款为清代雍正、乾降道光年间最德镇官案齐器的堂名款。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5-3-9清 寿山石八仙
山东博物馆旧藏
国家三级文物
这组摆件采用上乘寿山石。设色巧雕,惟妙惟肖搭配黑木底座,色调温润。根据寿山石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八仙姿态各异,各执法器,造型传神。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第六单元 称工北朝  东方微笑
公元1世纪,佛教艺术起源于南亚次大陆,融合了古希腊,古波斯和中亚等多文明元素,佛教传播分为北线和南线,向北通过丝明之路传播至阿富汗、中亚、克什米尔、中国西部地区、中原,在南北朝时翔(420-589)佛教艺术形成了中国化风格的改造,并向东继续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形成了佛教造像风格的东亚体系。北魏(386-534)前期的佛教造像,仍不可避免地带有异域的特征,但4性纪时,早期佛像的面部特征已经开始汉化,至北魏后期(5世纪后半-6世纪初),秀骨清像,衣带,佛教造像实现了完全的汉化。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534-550)和西魏(535-556),后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550.577)和北周(557-581)所代,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北方。北到后期至隋初,是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但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加之民众出于心灵慰藉的需要,也是佛教与佛教造像艺术大兴的一段时期---山东多个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挫到一帜,其中以鲁州龙兴寺害藏发现的大多带有迷人微笑的数百尊佛像之艺术成就为最。
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号称“北齐最称工”的曹仲达,来自西域曹国,其所面佛像“无竟于时”,形成了中古时期与唐代吴道子“吴家样”并驾齐驱的“曹家样”艺术风格典范。其特征就是青州龙兴寺出土佛像中所显示的“曾衣出水“——佛像人体的各部分形态(头、肩、躯干、手臂和腿部),变成有机的、互相关联的肌躯结构,全身躯态自由站立,胸、腰、臀部形成微妙的“反转姿态”,并且有自然、明的衣纹,仿佛从水中出来。这种艺术成就,清晰地反映出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北方佛教艺术中立体状物技法的发展历程,也为后世造型芝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东地区北朝至隋唐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影响了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并进而在6世纪对日本佛教通过朝鲜半岛的“官方传播”产生间接影响。本单元展品以具有代表性的青州龙兴寺、博兴龙华寺出土北朝至隋唐佛教造像为主,兼及其他地区零星发现的佛像,以及部分宗教文物和世俗造像。
个人感觉这批展品不算很精美,比不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和山东青州博物馆的精美。清华艺博的介绍也很粗糙,感觉不到高等学府应有的水平。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7北齐 孔昭俤造弥勒像 
1983年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国家二级文物
背光后刻铭文:“河清三年四月八日,乐陵县孔昭佛 ... 造弥勒像一躯 …. 口世六事。“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9北齐 贴金彩绘石雕佛头像 青州博物馆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13北齐 彩绘石雕佛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15北齐 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15北齐 贴金彩绘石雕立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16北齐 白陶佛坐像 1976年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18北齐 贴金彩绘石雕佛坐像 青州博物馆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20北魏晚期-东魏 彩绘石雕菩萨三尊像  青州博物馆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24东魏 彩绘石雕菩萨像 青州博物馆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26东魏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28北齐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39北齐 菩萨立像 1976年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39唐 皆公寺造像龛 广饶李鹊镇南赵村出土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北齐 彩绘石雕佛立像 青州博物馆藏2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北齐 彩绘石雕思惟菩萨像 青州博物馆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北齐 石雕菩萨立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北齐550-577年彩绘石雕头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北齐公元550-577年 菩萨头像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北魏 弥勒像 1983年博兴龙兴圭遗址出土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东魏 昧妙造佛像 1983年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42宋 五彩抄手瓷人 1973年成武县吕台遗址出土
总感这类差点艺术性,没有美的感觉,太俗艳了。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43宋 五彩瓷侍女 1988年成武宝峰集出土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6-44宋 坐姿五彩瓷人 1988年成武宝峰集出土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图画天地 碑传千古
       山东省是目前现存汉代画像石最多、画面内容也是最丰富的地区。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的石制构件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雕刻出来的图像是一种石刻艺术。由于带有画像石的建筑大多属于丧葬禮仪性质,因此画像石的画面内容也多和信仰、祭祀相关。
人死不灭,“事死如生”,大抵是中国先民远古以降的观念正如《禮记·中庸》所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以及《左传·哀公十五年》所说的“事死如事生,也”。汉代人对待死亡的观念,亦是“谓死如生”(东汉王充《论衡·葬篇》),将死亡视为“升天”后在“天界”的永生。西汉中晚期横穴砖石结构的室墓基本代替了先秦以来主要的墓葬形式竖穴木椁墓,砖、石的运用成为建造墓室的主体材料,由于墓室内壁装饰的需要,从而直接催生了墓室图画(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的流行。而墓室图画,又当是生者殿堂之图画的转移:《孔子家语·观周篇》中记孔子观周明堂墙壁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和周公相成王;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记楚国先王之庙和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 东汉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描述殿内壁画:“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因此,无论是著名的嘉祥武梁祠、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还是滕州、邹城、沂南、临沂等各地汉代画像石墓中发现的大量图像,均是时人宗教信仰、禮仪制度、社会面貌、风俗日常和生死观念等的集中反映,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是我们再现汉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第一手视觉材料。
       作为中国古代儒学中心的山东,也是目前现存汉代碑刻数量最多的地区。“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宋书·禮志二》),从秦至西汉时期的刻石,到东汉中后期汉碑的成熟,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汉字隶变后在碑刻上体现出的制度化、仪式化的结果,从而构成了东汉中晚期记事颂德之禮仪文化的核心内容。而鲁西南的济宁市,作为孔孟之乡,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之称,说明东汉儒学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世人熟知的《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景君碑》《孔宙碑》《衡方碑》等,皆出自于此(以曲阜孔庙最为集中)。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藏 1500余张汉代画像石和汉碑拓片,此次特精选部分藏品,并结合山东各地文博机构收藏的拓片精品,单独开辟8号展厅,既作为“禮运东方: 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的第七单元,又构成一个内容相对独立的展览。
     这部分没拍摄,主要是去南阳博物馆和徐州画像石馆看真迹多了,就不想拍拓片了。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7-25东汉 抱兔石人 
1971年花园镇涝沟村采集
国家三级文物
此抱免石人和吹箫石人,动作自然生动,表情丰富,衣纹刻画细腻,是极其少见的汉代石刻人像精品(没感觉出来是精品,太粗糙了)。
20231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礼运东方(五)
7-25东汉 吹箫石人 1971年花园镇涝沟村采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