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成都金沙博物馆回望长安(二)

标签:
走进博物馆四川金沙博物馆回望长安 |
分类: 走进博物馆 |



回望长安-彩绘抛家髻女俑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女俑面庞丰润,长眉细眼,两鬓抱面,发式蓬松轻垂,体态丰满,姿态生动。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喜欢将鬓发朝两边展开,形如蒲扇,称之为“缓鬓”。
此俑发式应是两者的结合发式,更显女性的妩媚与雍容。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雍兴路出土
女俑额心点釉彩花钿,身穿底领露胸长裙,右臂上翘呈握物状,腰饰花巾飘带下垂至两脚面,脚穿鸳鸯履站立踏板之上。将头发自两鬓梳向脑后,掠至头顶挽成髻,再向额前俯向下垂的发髻被称为倭堕髻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唐代妇女偏爱高髻,有时真发长度不足,就在头上接装假髻,也称义髻。假髻常用铁丝固定,麻布为衬,将他人真发顺纹粘贴于麻布之上。另有一种假髻以薄木制成,涂以黑漆,绘有彩画,缀以珠宝,称为“木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陕西西安长安区出土
陕西市长安博物馆藏
镜背面以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区。风区饰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外区饰十二生肖、每格内置一生肖。四神十二生肖镜流行于初唐时期,它不仅可以鉴人,还有驱邪避害、祈求吉祥的含义。
陕西省咸阳市昭陵陪葬墓郑仁泰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男俑浓眉大眼,面庞红润,胡须根根分明,刻画十分精细。头戴黑色幞头,身披黄色翻领对襟胡服,内着蓝色圆领袍服,腰系黑色革带,脚穿黑靴,作出直立拱手状,气度不凡。
陕西省西安市文物稽查队移交
男侍俑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宽袖袍,腰系黑色革带。其面目英俊,双目有神,微带笑容,双手拱于胸前,是一个英俊的少年男侍从的形象。
回望长安-彩绘男装女俑
陕西省西安市高楼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袍服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形式,是唐代男子的主要常服。此俑身着袍服,面容俊俏,头略微侧转着,弯弯两道细眉下,双眸顾盼生情,樱桃小口,面若桃花,腰身扭摆,是一位身着男装的女子。
陕西西安东郊韩森寨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女性敢于大胆追求服饰的自然美,敢于打破“男女不能服”的传统礼法限制,在公开场合着男装
陕西咸阳礼县段简壁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唐初期,妇女服式审美的选择不是宽衣博带、高发髻,而是流行胡服胡帽。唐刘肅《大唐新语》卷九说长安市上“汉着胡帽”,可见在唐代胡帽深受人们喜爱。
陕西咸阳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了百余件甲骑且装重装骑马俑,也出土有不穿马铠的轻骑带甲骑兵俑。为解决重装骑兵机动性变差,行动迟缓的问题,李唐皇室组建了轻型骑兵部队,打破了北朝时期重装骑兵建制的垄断地位。

回望长安-彩绘釉陶骑马女俑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出土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藏
女子梳双垂髻,坐于筌蹄之上。筌蹄是唐代的一种坐具,实物是藤制品,形似竖立的腰鼓。“荃”,指的是捕鱼用的竹笼;“蹄”是捕兔用的竹制陷阱。筌蹄是从东南亚传入我国的,其名称应该是外来语的音译。
陕西宝鸡凤翔县雍兴路出土
帔帛是唐代女姓服饰搭配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肩披帔帛的风俗源自波斯地区。唐代壁画及陶俑中女姓,几乎都披着长短宽窄和质地不同的各色帔帛,真实展现出盛唐女姓时时代风采。




回望长安-联珠鹿纹锦(复制品)局部
成都蜀锦织锈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