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2022-05-19 22:31:29)
标签:

走进博物馆

重庆

重庆三峡博物馆

瓷器

杂谈

分类: 走进博物馆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大约在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6世纪)就出现了原始瓷器。到战国(公前475—220年)晚期烧制出基本成熟的瓷器。瓷器是中国文物宝藏中十分璀璨的一族。
   瓷器是以瓷土(高岭土、长石、石英)为原料,粉碎   、淘洗,拉坯成形,干燥、上釉,然后入窑烘烧,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胎体致密坚硬,不吸水,撞击时有金属声,釉层透明,有光泽度的一种实用与艺术和谐统一的瓷制品。
    三峡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代瓷器,上自商周下迄民国,窑口较为齐全,品种较为丰富,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陶瓷史。三峡博物馆从馆藏的历代瓷器中精选出这个展览,由于受展厅面积的限制,精选出250余件瓷器展览,与你分享中国陶瓷历史的知识,分享美妙的瓷艺和无穷美感。
    第一单元  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厅 
   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厅
   一、商周、春秋、战国瓷器
商代(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在烧制白陶与印纹硬陶的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改进原料的选择与处理,提高烧成温度和器物表面上釉技术,创烧出与陶器有别的原始青瓷。早期阶段的瓷器,生产制作手段原始,胎的吸水率比较高,釉层薄而不均,易剥落,人们把这种人类刚发明的、低级的瓷器称做“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盘”就是这一时期的产品。从目前的资料看,商周时期我国南北一些地方的遗址,墓葬中,都有原始瓷出土,而以南方江、浙一带较多,器物质量也较高。
二、汉代瓷器
瓷器发展到战国晚期、西汉时基本成熟。“西汉青瓷鸟纹壶”,高38.5厘米,长颈、圆肩,肩刻连体多头鸟纹,肩两侧安乳钉纹和铺首含环耳,胎较粗,釉不太均匀,这一时期的瓷器还带有原始瓷器的遗风,到东汉中晚期时瓷器已完全成熟。“东汉青瓷六系大罐”为重庆市东汉墓出土,高29.6厘米,直口、鼓腹平底,肩部饰六系,以及一个粗放的水波纹,釉色温润晶莹,器形质朴、庄重美观。此器的胎质、釉色和制作水平已达到东汉瓷器的标准器,是一件难得的珍品。青瓷是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东汉 青釉方格纹六系瓷罐

时代:东汉

尺寸:高29.6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6厘米

 

说明:1979年重庆市南岸区上新街电信局东汉墓出土。直口,束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收呈平底。颈有二道凹弦纹,肩有一道凸弦纹和刻划水波纹。肩腹粘接明显。肩塑对称四个横形的米字纹桥型系和二个对称竖耳,腹有网纹。通体内外施青釉,釉厚而闪黄,外壁釉不到底,底面无釉,胎灰白。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东汉 青釉四系瓷罐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这一时期的瓷业获得迅速发展,瓷窑遍及今浙江广大地区,并初步形成早期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等各具特色的青瓷系统。与此同时,湘、鄂、蜀、赣、闽、广、及冀、鲁等地区也开始烧制青瓷。青瓷以崭新的面貌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代替漆、竹、金属制品,展现出制瓷业的广阔前景。

“越窑青釉人柱瓷灯”,灯盏为钵形,灯柱为一人蹲坐于底盘之上,造型独特,釉汁纯净,是件难得的越窑佳品。“青釉高柄盘口鸡首壶”,高34.7厘米,口径12.7厘米。深盘口、长颈,肩部一面塑有生动的打鸣鸡头,对称面安一弧形龙柄,另一面塑两个桥形耳。造型规整,制作精巧,充分体现出民族的传统美。此壶为南朝时期的产品。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南朝 青釉瓷鸡首壶

时代:南朝 

尺寸:高34.7厘米,口径12.7厘米,底径17.4厘米

说明:1953年四川省成都市征集。盘口,细颈,丰肩,深鼓腹,下腹渐收呈大平底。肩部一侧置鸡首,中空为流,相对一侧置圆柱形把手。鸡首和把手之间饰对称二横式桥型系,肩部有三圈弦纹。通体施青色釉,釉质厚,若蜡泪,底无釉。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南朝 青釉六系盘口瓷壶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南朝 青釉莲瓣纹瓷碗

第二单元  隋唐五代瓷器

 一、隋代瓷器

 

隋代时间短,瓷器制造业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显著特点,但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阶段的作用,孕育着我国瓷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到来。但有其自身的特点,比较容易鉴别。如北方的罐多为三或四系,南方多为四系或六系、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起一道弦纹特点。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隋 青釉盘口瓷瓶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西晋 青釉双系瓷罐

二、唐代瓷器

唐代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釉瓷日趋精致,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釉瓷更趋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时四川邛窑、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开辟了妙笔多姿的釉下彩绘,为后来的彩瓷开辟了广阔天地。北方虽以白瓷为主,但还有白釉黑斑、白釉褐斑及白釉绿斑等装饰品种。此外还有青釉、黄釉、黑釉、茶叶末釉、绞胎瓷、花瓷等。因此“南青北白”是主流而言,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南方只有青瓷,北方只有白瓷。

     1、唐代白瓷

我国的白瓷(古代白瓷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而成)创烧于东汉晚期,隋代发展,到唐代已经十分成熟。当时烧制白瓷最著名的窑口是河北邢窑,它烧制的细白瓷从胎,釉的技术上看,即使用现代细瓷标准来衡量,也相符合,是我国古代制瓷业的骄傲。北方除了邢窑烧白瓷外,河南巩县也盛产白瓷,唐开元时也进贡白瓷,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记载此事。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唐 白釉瓷盖罐
2、越窑青瓷
唐代南方以青瓷为主,又以越窑代表。越窑创烧于汉,兴盛于唐、五代,衰落于宋。窑址集中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瓷器胎质细腻,釉滋润光泽。唐代诗人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等佳句赞美它。五代时朝廷在余姚县上林湖一带设有专为宫廷烧制贡品和御器的官窑,北宋时瓷窑遍及浙江境内。“越窑青瓷双系盘口壶”高30.5厘米,口径10厘米,盘口、长颈,肩安双系,器身刻莲花纹,胎细腻坚致,釉色滋润。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唐 越窑青釉双系盘口瓷壶
时代:唐
尺寸:高30.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4厘米
说明:1980年重庆市渝中区移交。盘口,长颈,丰肩,弧腹,圈足。颈肩处置对称条状二系。器身刻划六组莲瓣纹,每一莲瓣内分别刻划六朵折枝荷花纹,刻划洒脱,纹饰简练。通体施青釉,青中泛黄,布满冰裂纹,底无釉。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唐 越窑青釉双系盘口瓷壶
3、邛窑
邛窑在四川邛来县境内,创烧于南朝,兴盛于唐代,衰落于南宋。纹饰以青釉褐绿彩斑为特色。器型种类繁多,以生活用器为主。它的整个风格与湖南长沙窑相似,它以省油灯闻名于全国。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唐 邛窑绿釉莲花纹瓷钵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唐 邛窑青釉褐绿彩卷草纹龙柄瓷壶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唐 邛窑青釉褐绿彩带流瓷壶

4、长沙窑

长沙窑在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始于唐初,终于五代。它成功地烧创出釉下多种色彩的装饰新工艺,为中国彩瓷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瓷画内容丰富多彩:人物画、动物画、花草画、云气山水画、诗文装饰等。成为我国早期外销瓷的佼佼者。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唐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荷花纹瓷执壶

“长沙窑褐彩荷花执壶”高18.8厘米,口径6厘米。造型质朴,嘴下用褐色釉绘莲花,运笔明快刚健,莲瓣饱满,荷叶迎风飘动,给人以“出污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之感。

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唐 长沙窑青釉褐彩双系瓷执壶
5、岳州窑
岳州窑在湖南湘阴县境内,当时属岳州,故名。釉色有青、黄、酱,半透明、多开片,有流釉现象,玻璃质很强,釉面有不规则的细碎冰裂纹。有的器物胎釉结合不好,易脱落。
“岳州窑青瓷骆驼”高23厘米,1998年万州冉仁才墓出土。曲颈,昂首向左回视,四腿健壮,驼蹄肥大,驼峰两侧载有驮囊,生动地再现了“沙漠之舟”稳健机警的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