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篇上

标签:
走进博物馆重庆重庆三峡博物馆瓷器杂谈 |
分类: 走进博物馆 |
东汉 青釉方格纹六系瓷罐
时代:东汉
尺寸:高29.6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6厘米
说明:1979年重庆市南岸区上新街电信局东汉墓出土。直口,束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收呈平底。颈有二道凹弦纹,肩有一道凸弦纹和刻划水波纹。肩腹粘接明显。肩塑对称四个横形的米字纹桥型系和二个对称竖耳,腹有网纹。通体内外施青釉,釉厚而闪黄,外壁釉不到底,底面无釉,胎灰白。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这一时期的瓷业获得迅速发展,瓷窑遍及今浙江广大地区,并初步形成早期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等各具特色的青瓷系统。与此同时,湘、鄂、蜀、赣、闽、广、及冀、鲁等地区也开始烧制青瓷。青瓷以崭新的面貌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代替漆、竹、金属制品,展现出制瓷业的广阔前景。
“越窑青釉人柱瓷灯”,灯盏为钵形,灯柱为一人蹲坐于底盘之上,造型独特,釉汁纯净,是件难得的越窑佳品。“青釉高柄盘口鸡首壶”,高34.7厘米,口径12.7厘米。深盘口、长颈,肩部一面塑有生动的打鸣鸡头,对称面安一弧形龙柄,另一面塑两个桥形耳。造型规整,制作精巧,充分体现出民族的传统美。此壶为南朝时期的产品。
时代:南朝
尺寸:高34.7厘米,口径12.7厘米,底径17.4厘米
说明:1953年四川省成都市征集。盘口,细颈,丰肩,深鼓腹,下腹渐收呈大平底。肩部一侧置鸡首,中空为流,相对一侧置圆柱形把手。鸡首和把手之间饰对称二横式桥型系,肩部有三圈弦纹。通体施青色釉,釉质厚,若蜡泪,底无釉。
第二单元
隋代时间短,瓷器制造业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显著特点,但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阶段的作用,孕育着我国瓷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到来。但有其自身的特点,比较容易鉴别。如北方的罐多为三或四系,南方多为四系或六系、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起一道弦纹特点。
二、唐代瓷器
唐代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釉瓷日趋精致,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釉瓷更趋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时四川邛窑、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开辟了妙笔多姿的釉下彩绘,为后来的彩瓷开辟了广阔天地。北方虽以白瓷为主,但还有白釉黑斑、白釉褐斑及白釉绿斑等装饰品种。此外还有青釉、黄釉、黑釉、茶叶末釉、绞胎瓷、花瓷等。因此“南青北白”是主流而言,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南方只有青瓷,北方只有白瓷。
我国的白瓷(古代白瓷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而成)创烧于东汉晚期,隋代发展,到唐代已经十分成熟。当时烧制白瓷最著名的窑口是河北邢窑,它烧制的细白瓷从胎,釉的技术上看,即使用现代细瓷标准来衡量,也相符合,是我国古代制瓷业的骄傲。北方除了邢窑烧白瓷外,河南巩县也盛产白瓷,唐开元时也进贡白瓷,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记载此事。

4、长沙窑
长沙窑在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始于唐初,终于五代。它成功地烧创出釉下多种色彩的装饰新工艺,为中国彩瓷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瓷画内容丰富多彩:人物画、动物画、花草画、云气山水画、诗文装饰等。成为我国早期外销瓷的佼佼者。
“长沙窑褐彩荷花执壶”高18.8厘米,口径6厘米。造型质朴,嘴下用褐色釉绘莲花,运笔明快刚健,莲瓣饱满,荷叶迎风飘动,给人以“出污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