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瑰宝”于2019年7月31日在三星堆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展览精选河南出土和征集的自远古至近代音乐文物精品172件/套,其中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的贾湖骨笛“重磅亮相”。展览持续到19年10月31日结束。有幸我们在19年国庆期间参观了该展览,以前去河南时也曾看过河南省博物馆,这次同他人一道行程有些匆忙,所以有些曾在河南拍过的文物没在重复拍摄。

和乐天下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 贾湖骨笛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这支贾湖骨笛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3679河南省博物院-春秋
王孙诰编钟
该钟一组26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状,舞中有柱形甬,甬下部有环带形旋及长方形斡。钟腔正背两面共有柱形枚36个,口为弧形,内壁口边有调音所致的锉磨痕迹。这套编钟铸铭17篇,每篇内容相同,长达117字。这是目前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和乐天下-汉 灰陶尊上倒立俑

河南省博物院-北齐 黄釉扁壶
1971年3月,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村群众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一单室土穴墓。从出土的一盒墓志确定墓主为北齐高级将领范粹(548~575年),墓中出土随葬器物77件,黄釉扁壶有4件,本文介绍的黄釉扁壶即是其中之一。
该壶形体扁圆如皮囊,敞口,短颈,扁圆腹,平底实足,两肩各一系孔,颈肩之间饰联珠纹一周。壶腹两面模印乐舞图案,考证乃是风靡当时的“胡腾舞”。中央一舞者婆娑起舞于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舞着左侧立两名伴奏者,一人稍稍右侧身,双目注视舞者,双手仰起开合,作击拍状;一有胡须者双手持笛,作吹奏状。舞着右侧亦立两人,一人左侧目,面向舞者,双手击钹;另一人手执五弦琵琶,作弹奏状。五人皆高鼻深目,头戴蕃帽,身着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足蹬半筒高靴,应属于当时西域人的形象。
黄釉扁壶为仿皮囊制作的铅釉陶器。壶腹两面印有胡人舞乐图案,有金银锤制的凸凹效果。该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对称均衡,壶嘴与壶身尺度上基本呈倍数比例,显现出均衡的美感。壶身腹部装饰,构图有致,虽为模制,但壶身弧形线条流畅,人物分布对称均衡。左右两边吹横笛及弹琵琶者因位置在前而形象较大,符合透视原理。中间舞者虽小,但由于采取烘托手法,显得尤为突出。壶身人物及装饰图案线条简洁、生动,杏仁状边框作为外缘,将壶身图案纳为一个整体,与壶嘴素面形成鲜明对比,疏密有致,不显繁杂。
该壶通体施黄釉不过底,施釉均匀,黄釉色稳重而不失亮丽,呈现出一种玻璃样质感。
朝时中原与西域、中亚地区往来较多,各民族融合加剧,一些西域民族的人物、装饰图案成为陶瓷器常见的装饰题材。黄釉扁壶因系绝对纪年墓出土,为研究北齐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工艺发展以及乐舞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和乐天下-隋 彩绘坐部伎乐俑
1959年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一座隋代砖室墓。根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张盛,生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卒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墓中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随葬品192件。其中随葬瓷器80件之多,其中除了人和动物俑象外,还有仿金属器的壶、炉、盘,仿木漆器的水桶、几案、凳、柜、棋盘等。从其胎质和釉色来看,可以分作青瓷和白瓷两大类。除3件绿釉青瓷碗外,其余都是属于浅青色的白瓷器。
白瓷始见于北朝晚期。安阳北齐范粹墓随葬品中,就有白瓷壶、碗,白瓷绿彩长颈瓶,白瓷绿彩三系罐,乳白瓷四系瓶等。其中的乐伎俑由于其特殊的跽坐演奏形式,而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但不因是位置不对,还是灯光不足的原因,更或许它们并不在河南省博物院,反正我没见着,反到是伴舞的一组舞俑引起了我的注意。由于发掘时墓室已过地下潜水线,许多器物都埋没在水中,因此出土时位置便不十分清楚。5件舞俑的所梳髪髻与乐伎俑的相同,都是长裙拽地,胸系双带,双袖很长,有的加一件短衫。她们都神情柔和、恬静,双袖挥舞,舞姿轻盈柔缓,笼罩着一种幽静平和的气氛。

河南省博物院-隋 绘彩陶伎乐舞俑
这些乐舞俑应该是隋唐时期官宦贵族家庭的宴享娱乐的一个缩影。隋唐时期官宦人家流行家蓄女乐,这不仅从墓葬中大量随葬乐伎俑看出,也可以从相关的文献记载中看出。据《旧唐书?列传十七》记载,武德七年(624年)李渊曾赏赐给河间王孝恭“甲第一区,女乐二部”。《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玄宗赏赐李林甫“女乐二部,天下珍玩,前后赐予,不可胜记。”《旧唐书?李晟传》中记载李晟收复长安迎回德宗后,德宗赏赐其“女乐八人”。可见,在当时乐伎是备受统治阶层喜爱和推崇的,而受赠女乐在当时应属于享受很高规格的待遇了。唐代初期家蓄女乐制度较为混乱,为此朝廷专门对其进行限制和规范。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九月,“敕三品以上,听有女乐一部,五品以上,女乐不过三人。”但到了玄宗时期,由于他本人十分爱好和精通乐舞,加上国力强盛,他对于官宦之家蓄乐伎的限制也较为宽松些。天宝十年下诏,五品以上的正员清官和诸道节度使及太守等,都可以“家蓄丝竹,以展欢娱”了。不仅官宦人家蓄有乐伎,连有些商人也有乐伎,甚至有的也能组成一个乐部。如陶岘是开元时期的富有商人,家中就有“女乐一部,奏清商曲。”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以诗、酒、友娱乐,其家中也有蓄有大量的乐伎,他在诗中写到:“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当时一部清商乐,亦不长将乐外人。”
从此可知,白居易家中的女乐能组成一个乐部进行表演,可见其人数不在少数。

和乐天下-唐 细腰红陶鼓

和乐天下-唐 抚琴引凤镜

和乐天下-唐 三彩击鼓女乐俑

和乐天下-唐 三彩埙

和乐天下-唐 三彩埙

和乐天下-唐 燕乐十八调

和乐天下-北宋 金 音乐雕砖

和乐天下-北宋 金 音乐雕砖

和乐天下-北宋 三彩听琴图枕

和乐天下-宋 吹哨与击鼓杂剧雕砖

和乐天下-宋 白釉珍珠地刻《水龙吟》瓷枕

和乐天下-宋 童稚木偶戏图瓷枕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陶器,宋代,高9.8~11、面长48.5~48.8、面宽17~18、底长47.6、底宽13.9厘米,1976年小学师生在济源县勋掌村镇安寺前翻土时被发现的,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胎质呈浅红色,坚硬细密。体呈长方形,前低后高,中间微凹。整体模制而成,器形规整。器表施绿、黄、褐红、黑、白诸色釉。枕面中部的主题纹饰为婴戏图,两端为折枝牡丹纹,枕四侧刻划连续花叶纹。
婴戏图描绘三个儿童在庭院围栏边、树阴下嬉戏的场面,右边儿童头顶蓄发一撮,两侧挽髻,身着绿衣白裤,坐在绣墩上,右手执一提线木偶;左边的两个儿童配合着他的表演,一人头上无发,身着绿衣黄裤,坐在地上用左手提锣,右手拿棰作击锣状;一人头顶蓄发一撮,黑衣白裤,吹笛而舞。这三个孩童发髻服饰、姿势动作和表情神态各不相同,个个生动传神,稚气十足。装饰采用刻划填彩的传统方法,花纹线条流畅。

和乐天下-宋 童玩小埙

和乐天下-宋 铜鼓

和乐天下-明清忆王孙

和乐天下-元 乐舞俑雕砖

和乐天下-戏曲音乐

和乐天下-明乐俑

和乐天下-清 粉彩戏曲人物瓷瓶

和乐天下-清 粉彩戏曲人物瓷瓶

和乐天下-一琴一鹤印章

和乐天下-琴书乐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