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窟维修本次未开放,昙曜五窟一它排开,紧密相连,第18窟正好处于正中间的位置,从窟外看,这一窟与其他洞窟一样都是板块结构,下凿拱门,上开明窗,除门窗而外洞窟内部浑然一体,密不透风。在门窗而外的整片外墙上雕刻有一列列小龛禅定佛,大小如小柴盒般,其细密集中的程度是蜜蜂的蜂巢一样,它与云冈石窟千佛洞(第15窟)一样,以大乘佛教的理念表达千人成佛和众生皆可成佛的佛教要义,但现在此窟不能入内,所以不怎么好拍摄。
洞窟主尊大佛石像,位于北壁,它几乎是活脱脱地站立着。如果用“高浮雕”、“立体化”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它,都不足以、甚至多少有点贬损它“完整性”“真实性”雕刻效果。其实它就是一个纯立体石雕像粘在或依靠在石壁上。这样一种美术果的实现,信仰、心性、胆识、技艺一个都不能少。
这尊大佛高15.5米,是云冈石窟第4高,它不仅在高度上名列前茅,而且奇特至独一无二。奇特于何处呢?当我们走进这一洞窟,你就会为他的雄健伟岸所折服,并惊叹于它满身披覆的千佛袈裟。这尊大佛袈裟上,布满了无数小佛像,一行行,一列列随衣纹而起伏、随褶皱而舒缓、而上下举折、而正斜,佑大的外衣上刻满了小佛,就连它左手相捏的绢花上也刻满了小佛,数发千计,所以人们称之为”千佛袈裟“。
此像影射的是北魏太武帝,太武帝信道不信佛,并在当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灭佛运动,当然这其中有其缘由,不关对错.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已400余年,由于缺少管理,内部出现问题不少,藏污纳垢与佛教信仰的背。只是太武帝不能以点带面,来了个全面剿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法先河。
太武帝信道就自然想长寿,要吃仙丹。久而久之,仙丹中矿物质有害成分便侵害身体(想想现在的过度养身,是不是也是如此)、损伤神经。太武帝在错乱的神经和意识支配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拓跋晃,自己也被宦官宗爱所杀,死时45岁。
太武帝死后即位的是其孙子文成帝。他一上台,就在一篇为爷爷推脱“灭佛”之责的“诏书”中,恢复了佛教的国教地位。文成帝责令昙矅法师修建五窟五佛和五位北魏帝王佛化造像,轮到为太武帝修建时,大师十分为难,怎么为灭佛的太武帝建佛像呢?可文成帝的命令也不得不执行。法师思前想后,终于设计和精雕出一件堪称千古绝唱的千佛袈裟。让那些在“灭佛”中死在太武帝刀下的和尚永远压在他身上惩罚他,而已是帝王化太武帝象征的大石像也将自己的左手放于胸前做一个忏悔的姿势。在云冈石窟数万尊的佛像造型中,只有这一尊大佛像的“手印”是这样。或者说就是帝王们在凡俗世界的一种姿态,一种特殊心理和情感的表达。也许,衣服上那些小佛是要借帝王们成佛入极乐之时一起升去。
第18窟除主佛两旁有着豪华与完美的搭配,大佛的左右两旁是起胁侍作用的菩萨像。它们眉目清秀、富态高贵,雕刻精准与美丽,是云冈石窟中又一经典之作。菩萨像头戴化佛冠,冠不大不小,不高不矮,与菩萨和悦的面庞搭配得恰到好处。冠上有精美的图案和同样精美的刻工,在变形的莲花花朵展示中,佛生莲中,化而现身。冠上还有舒展卷曲的草叶。
两尊胁侍菩萨头部的上方,恰好在主佛的肩膀两旁,两边各有五个面相不一、姿态不一的佛陀弟子像,合而共表,是为“十大弟子”。弟子虽说是佛教队伍中的一个类别,但它非常重要,它是佛教“三宝”之中的重要成员,是佛教作为一个完型宗教所不可缺少的,没有学生,老师和教育都是不可想你的。在佛陀多如恒河之沙的学生中“十大弟子”是最杰出的,但完整雕刻出“十大弟子”像,云冈石窟仅此一处,故而弥足珍贵,只是这“十大弟子”像,西壁的五弟子像已严重风化,东壁的五位弟子虽然也受风化的侵蚀,但基本上还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一睹风采,真切地感受它们的美。

东壁弟子像

西壁菩萨与弟子

老公在窟外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