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标签:
大理南诏杨杰 |
分类: 华夏民族 |

白族,2021年底,白族人口209万人,排名少数民族第13位。白族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约有80%的白族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属于氐羌系统,有民家、勒墨、那马3大支系。白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世代居住于云南洱海地区的土著洱海人和昆明人。公元8世纪形成为白族。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他称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纳西语称之为“勒布”、“那马”,傈僳语称之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
新石器时期,洱海区域已有人类,他们傍溪流而居,出现了渔猎活动。战国时期,洱海人和楚国的联系密切,楚韵遗风仍可见于如今的白族生活中。
秦朝开发西南夷,修筑“五尺道”,从今四川宜宾出发,经滇东北入滇池地区,并在滇池地区设郡县。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立了叶榆、云南、比苏、嶲唐等县,属益州郡管辖。中原王朝开设郡县,移民实边,既加强了对当地的治理,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唐代前期,六诏兴起。后来,位于六诏之南的蒙舍诏在唐朝扶持下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902年,南诏灭亡。937年,白族段氏建立“大理国”。 1253年,蒙古攻灭大理。1256年,设立大理总管府。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生产水平基本与周围汉族相同。
本主崇拜是白族信奉的宗教,道教、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
白族的服饰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3大方言。居住在城镇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汉语。
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新白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3塔,主塔高近60米,分16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白族的石雕和木雕艺术闻名于世,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
白族名人有:周钟岳、张耀曾、李宗黄、杨杰、马瑛、张伯简、周保中、王炳南、施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