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刘秀)

标签:
刘向王莽汉哀帝 |
分类: 古代名人 |

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长安人,刘向之子。
刘歆少年时通习《诗》、《书》、《易》和《谷梁春秋》等。
前26年,刘歆以通经善文出任黄门郎,与其父刘向一同整理校订书籍,一同编订《山海经》。刘向父子经过20年的努力,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总共整理出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
前6年,刘向去世后,刘歆改名刘秀,与王莽结下了较深的情谊,被王莽任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等职,复总领五经,继父未竟之业。
前1年8月,汉哀帝死后,王莽被举为大司马,刘歆被任命为右曹太中大夫、中垒校尉。不久,王莽为安汉公,又任刘歆为羲和、京兆尹,封红休侯。
刘歆在其父刘向编纂的《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这是华夏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刘歆对“五经”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特别爱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传》。刘歆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刘歆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圆周率”的华夏人,确定该常数为3.15471,世称“刘歆率”(东汉张衡定3.1622,曹魏刘徽定3.14,南朝祖冲之定3.1415926)。
公元5年,刘歆作《钟历书》与《三统历谱》,成为王莽建新朝的基础理论。《三统历谱》是一部天文著作,它的内容有编制历法的理论,有节气、朔望、月食以及五星等的常数和位置的推算方法,还有基本的恒星位置数据。《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公元23年,刘歆因参与谋诛王莽事败而自杀,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