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兵略》论兵
(2023-04-30 10:47:56)
标签:
刘安 |
分类: 百家争鸣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而成。《淮南子》原书有内篇(论道)21卷,中篇(养生)8卷,外篇(杂说)33卷。《淮南子》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一部分阴阳、兵、墨、法和儒家思想。
《淮南子·兵略》论兵,主要内容如下:
1,《兵略》认为: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国,失道而亡,得道而存。所谓道者,即是与天地顺、与四时合的行为准则。得道者,众之所助,虽弱必强;失道者,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得道者可以车不发轫(防止车轮滚动的木头),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甲不离矢,刃不尝血,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只要对敌招义而责之,就可以使大来朝(前来归附),小必下。
《兵略》认为,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主张群臣亲附,百姓和辑,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是用兵之上也。
《兵略》继承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指出,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凡用兵者,必先庙战(所谓庙战,即在采取行动以前,就敌我双方的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积蓄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加强不足之处,保证最终取得全胜)。只有进行充分的庙战,运筹于庙堂之上,才能够做到决胜于千里之外。
2,《兵略》论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兵略》认为,出击,要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不动则已,动则应发如疾风,疾如骇龙,若从地出,若从天下。兵贵神速,一旦窥敌之虚,就要乘而勿假也,以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及掩目之势,迅速发起进攻,穷追猛打。《兵略》还指出,指挥作战的将领,必须掌握3势、2权(所谓3势,即气势、地势、因势。气势即激发兵将的高昂斗志;地势即善于利用地形,控制战略要地;因势即把握战机,乘敌之虚采取行动。所谓2权,即知权、事权。在采取行动前,一定要详尽侦知敌情,并据此制定出完备的计划,此谓知权。灵活有序地布阵迎敌,此谓事权。)。
3,《兵略》提出了一些用兵之要,指出将和兵要同心齐力,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要威义并用,与士卒同甘共苦,要具备3隧、4义、5行、10守的能力或品质,(所谓3隧,即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所谓4义,即不拥兵自负,不独顾自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所谓5行,指柔而不可卷,刚而不可折,仁而不可犯,信而不可欺,勇而不可凌。所谓10守,指头脑清醒,谋略深远,意志坚定,明辨是非,不贪于货,不淫于物,不滥发议论,不推卸责任,不轻易欢喜,不轻易动怒。),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