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2023-04-18 09:07:40)
标签:
武陵山区 |
分类: 华夏民族 |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至2021年底,有人口959万人,排名少数民族第7位。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几种说法:1、古代巴人的后裔。历史上巴人聚居区域内的有些地名、姓名、族名等,读音与土家人近似。巴人与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2、土家族来自贵州。贵州境内一直有“比兹”族,土家族的语言与西南彝族比较接近,也是土家族来自贵州的一个佐证。3、公元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4、自古以来就定居在湘鄂渝黔边境的土著先民为主体,融合了其他一些部族的先民而形成的。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之意,称苗族为“白卡”,即邻居人之意,称汉族为“帕卡”,即外来人之意。
周朝时期,土家族地区归巴国管理。秦灭巴后,设巴郡、南郡和黔中郡,任用当地首领进行管理。从元代起,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1727年起,清廷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官,委派流官(即上级委派的官员),并推行汉文化。
土家族人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喜渔猎,不事商贾。男女一样劳动,伐木烧畲(即刀耕火种),播种杂粮,不施肥,不灌溉,待地力尽时,再转移他处,另行开垦,农作物产量低。清初起,土家族农民已大量使用从汉族地区输入的各种农具,如铁铧犁、铁镰、铁耙、水磨、水碓、水碾等。
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风巫俗尤烈。土家族地区土地庙林立,供祭的有掌管山坡上五谷的“山神土地”,管理家禽家畜的“家先土地”,协助狩猎、保护安全的“梅山土地”等。白虎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土家族人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土家族人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土家族人喜欢饮酒,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除湘西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部方言。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少部分人兼通苗语,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
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还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填房婚,即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又称为“坐床”。“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人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近代这些习俗已不存在了。
土家族自年初到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土家族名人有:白再香(女)、李烛尘、向警予(女)、万涛、刘仁、廖汉生、李昌、杨正午、戴秉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