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
“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人的宽衣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
“胡服骑射”前的赵军,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官兵的衣服都是根据步战和车战的要求而做,基本类似于平民的短打,用在骑兵上,则显得不太适合作战,在与胡人骑兵的交战中往往处于劣势。相反,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骑在马上,动作灵活方便。因此,在实行“胡服骑射”前,赵屡败于别国,损兵折将,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难,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境。赵武灵王认识到:赵国被动挨打,是在于军队不适于骑兵的作战形式。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靠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只有学习诸胡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才能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赵国华夏族大臣与有戎狄外族大臣之间有矛盾,华夏族大臣蔑视排挤戎狄族大臣。赵国一直施用大臣异地就任制,即戎狄大臣到农耕地区任职,华夏族大臣则到游牧重镇为官,以期达到加强两种文化交流的目的。赵武灵王即位后,重用出身于楼烦的楼缓和出身于匈奴的仇液,再加上戎狄后裔肥义,戎狄之臣成了赵武灵王重要的一批助手。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着胡服”、“习骑射”,肥义和楼缓都十分赞同。
“胡服骑射”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昌盛就怎样去做,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号令将士和臣民都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会见群臣,严厉地警告说:“有谁胆敢再阻挠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赵成等人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
由于实行了“胡服骑射”,赵国建立了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前305年,赵国分3路大军进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国的丹丘、华阳、鸱之塞、鄗、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王献4邑请和,赵军才停止攻击。赵国还“攘地北至燕、代”,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前296年,终于灭掉中山国,把中山王迁到肤施(今陕西绥德县东南)。
推广胡服骑射后,赵武灵王本人也能操胡语,住帐篷,胡人歌舞、胡人医药、胡人服饰、胡人语言在赵国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普及。平民百姓们也将胡服的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胡服骑射”是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力排众议,冲破阻挠,表现了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1903年,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评价说:“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