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2022-05-22 10:05:14)
标签:
广西壮族西瓯刘三姐瓦氏夫人 |
分类: 华夏民族 |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2021年底,中国境内壮族人口1957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分布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西至云南省文山,北达贵州省从江,南抵北部湾。越南北部地区也有壮族分布,在越南称为岱侬族(约有300万人),语言为岱侬语,文化、习俗、语言与中国境内壮族基本相同。
壮族,旧称僮族。1965年10月12日,根据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把僮族的“僮”字改为强壮的“壮”字。
壮族源于秦汉时期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和“骆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兵5路,进军岭南,在越城岭一带曾遇到西瓯人的强烈抵抗。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率兵开通灵渠,将大量汉族人口迁居岭南,与西瓯、骆越人杂居在一起。
11世纪初期,交趾(今越南)逐步强大起来,乘北宋忙于抵御北方的辽和西夏而无暇南顾之机,摆脱宋朝的控制,并频频掠扰左右江侬峒、黄峒地区和钦、廉沿海地区。1075年,交趾国王李乾德命其辅国太尉李常杰率10万大军入侵广西,水路攻陷钦州、廉州,陆路连陷永平、太平两寨,后合兵进犯邕州城(今南宁)。广西左右江壮、瑶族人纷纷起来阻击交趾侵略者,截其后路。不久,宋朝援兵赶到,打败了交趾侵略者。
1851年,太平军起源于壮、汉、瑶族杂居区的桂平金田地区,当时壮族参与者达数千人,占当时太平军总数的四分之一,构成太平军的基本骨干,有的还成为重要将领,如萧朝贵、韦昌辉、卢六、李开芳、林凤翔、蒙得恩、谭绍光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军侵吞越南之后,向云南广西侵犯。刘永福率“黑旗军”抵抗法军。“黑旗军”主力是壮族人吴凌云、吴亚忠、黄守忠、吴凤典等领导的壮族农民。
1885年2月,法军进攻广西镇南关,炸毁城墙。冯子材率军在壮、汉各族人配合下反击,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壮族人大部分聚居,也有少数与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魏晋以后,道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形成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本土宗教。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缺乏规范,无法形成统一的壮族文字,壮民主要还是依靠汉文交流。1955年,壮民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壮族的节日多与汉族相同,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以能歌著称,传说唐代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创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被称为“歌仙”。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为主。但仍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一般要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
壮族名人有:译吁宋、刘三姐、瓦氏夫人、谭公柄、肖朝贵、韦昌辉、岑毓英、陆荣廷、岑春煊、韦拔群、黄现璠、覃异之、冼恒汉、韦国清、韦杰、覃应机、甘苦、成克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