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名著
(2022-05-20 08:17:19)
标签:
吕不韦道家儒家名家墨家 |
分类: 百家争鸣 |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吕不韦任丞相后,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四面八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吕不韦又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和归类,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集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学说为素材,熔百家学说于一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秦国的指导学说,但后来秦王嬴政崇尚法家,对这部书弃而不用。
《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它“兼儒墨,合名法”,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准则,主张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只有“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并吸收儒家墨家的伦理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理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利益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学说,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
《吕氏春秋》于公元前239年完成,全书共26卷,160篇,20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吕氏春秋》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为了精益求精和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在白布上,悬挂在首都咸阳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人们蜂拥前去,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很可能是因为人们敬畏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来,《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各诸侯国。
《吕氏春秋》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它与《周易》、《春秋》和《离骚》等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