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论兼爱与非攻
(2021-01-23 08:55:00)
标签:
墨子商汤范蠡孙武 |
分类: 百家争鸣 |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认为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智诈愚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希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智诈愚和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者”来充当;要服从天志,发扬兼爱,实行义政,“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认为,春秋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在《非攻》诸篇中,反复申诉非攻之大义。他说,古者万国,绝大多数在攻战中消亡殆尽,只有极少数国家幸存。墨子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
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天之利、下中人之利的,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小,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墨子还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1,贻误农时,破坏生产。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2,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入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3,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
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只有在战前进行后勤、城防、军备、外交等物质和精神上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胜利。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有攻,积极歼敌。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都城为中心,形成多层次纵深防御,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层层阻击,消耗敌人。墨子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战术原则。墨子针对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12种攻城方法,分别提出应对措施,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