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传播
(2020-08-21 13:57:37)
标签:
孙子佐藤坚司吉备真备武田信玄钱德明 |
分类: 百家争鸣 |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华夏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华夏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华夏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日本兵法史学者佐藤坚司认为,公元663年,来自朝鲜百济国的几位兵法家到达日本,在那里领导修筑了几座城池,因为精通兵法被授予荣誉勋位。佐藤推测很可能这几位百济兵法家把华夏兵法(当然包括《孙子兵法》)传入日本,他的证据是,在57年之后成书的《日本书纪》中,出现了“倏忽之间,出其不意,则破之必也”这样的话,这与《孙子兵法》的“出其不意”以及“趋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佐藤的推断《孙子兵法》是先传入朝鲜半岛,然后才传入日本的。
734年,在唐朝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日本。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长安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将大批记载华夏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这批典籍包括《孙子兵法》。
日本武将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很尊敬孙武这位无法见面的老师,他的案头总是放着一部《孙子兵法》,他的军旗上绣着“风林火山”4个大字,象征着《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精神。
据统计,从16世纪以来,日本的各种《孙子兵法》注本不下160种。
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中文名钱德明,别名钱遵道)。钱德明1750年奉派来华,在北京一住就是43年,这期间除了传教以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研究华夏文化上面。他学会了满文、汉文,把华夏历史、语言、儒学、音乐、医药等各方面的知识介绍到法国去。他翻译了6部古代兵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