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大同和小康
(2020-08-17 08:56:53)
标签:
孔子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 |
分类: 百家争鸣 |
“仁”与“礼”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其愿望是用道德和礼教来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欺诈不兴,盗窃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理想社会。
孔子认为如不能建成大同社会,就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