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沱古镇老码头,街房云梯走马帮

标签:
重庆旅游西沱古镇长江码头云梯古镇古建筑 |
分类: 国内旅游 |
长期囿于城市钢铁水泥森林,繁华喧嚣,一般多喜游山水农庄、古刹老镇。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西沱古镇自然成为途中旅游点之一。三峡大坝未建前游览过的长江明珠、民间建筑经典石宝寨,其实就与西沱古镇隔江相望。不过那时的西沱还没有现在的知名度大。
西沱原名西界沱,因地处巴州之西界,临长江南岸大回水沱得名,并有“一脚踏三县(石柱、忠县、万县)”的称誉。秦汉时,川东盐兴,川盐销楚。唐宋时西沱是川东鄂西物资集散地之一。西沱全盛于清乾隆时期,设有巡检司,总监川鄂两省盐务、水陆贸易,烟火繁盛。
长江对岸不远的忠县有世界最古老的制盐场,盛产井卤熬制的“锅巴盐”。打包为盐坨,木船运到西沱码头,再由背夫翻山越坎进入湖北利川、咸丰、来凤及湖南龙山及云南等地,成了“巴盐入楚”的著名起点之一。西沱也因此而兴,最早的古盐道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西沱现在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深水良港和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旅游门户。在上世纪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现为三峡库区迁建保护传统风貌镇、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巴渝新十二景之一及重庆最具活力小城镇并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秋季江低水静,因为有回水沱,江面仍显浩荡辽阔,天际渺渺。虽然西沱已非长江重要码头,也停泊大小不少船只。西沱新镇的高大楼房排排屹立于江边高坡,与依然陈旧古朴的老镇形成了鲜明对照。江边老码头建筑石牌坊及青瓦长廊,雕塑有木船纤夫,诉说旧日繁华。
下盐店是清初举人杨氏家族的住宅,清代川东典型的古民居建筑,属县级文保。面积上万平方米。木质结构的青瓦房,从布局到建筑,古朴而有格调,进门便有巧妙精致的园门细木隔断。与云梯街的“上盐店”风格迥然不同,“上盐店”是官盐,”下盐店”是私盐。
规模宏大的江风盐韵酒楼,依坡筑屋,层楼叠院,洋洋大观。江边的禹王宫即湖广会馆,大门面江,古典秀丽,巍然而立,建于明末,清代重修。现挂牌为石柱喜乐川剧团。庆忠堂原是清代尼姑庵,过去曾在夜间挂红灯笼给过往船舶指航避礁,后为小学,现非遗文物馆。
西沱镇全程需爬坡上坎。古有石梯千步,长约500米,高约160米,是西沱的主要街道,称登天云梯或云梯街,是长江沿线唯一垂直于江面的石梯街道。因为稀缺,还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街”,西沱也被称为云梯场镇,这也是过去众多辛劳穷苦的背脚仔讨生活的地方。
三峡大坝蓄水后,淹没了少部分老街和云梯。经过培修兴建,重要的云梯老街保持原样。共有113个平台、1314步青石梯,为2008年版的“巴渝新十二景”之一“西沱天街”。从江边仰望,一挂云梯似出水蛟龙,在稠密起伏的古镇腾挪徜徉,向上穿越,顺山势直上云天。
顺云梯街拾阶而上,沿途坡地金贵。房屋层叠密集,楼房高达五层;并左右横向进深扩展,皆内有乾坤。就餐的小吃店,里面有两个院子。小巷中砖墙高耸,漂亮别致的是张飞庙桓侯宫。和谈茶社是为纪念国共和谈取名。云梯街中的济公酒馆老板像游老先生演的济公。
云梯路有同盟会员、民国大律师熊福田故居。他曾为被在押的中共四川省委代理书记等23名地下党人出庭辩护成功,轰动山城,成为巴蜀有名的红色大律师。任过云阳、石柱县长,解放后任万县法院院长,1964年逝世。他有个女儿是著名歌唱家熊盛华,把《黄杨扁担》、《送你一束沙枣花》等歌,从云梯乡间,唱到北京,直至海外,获国家级奖项十余次。
石梯有平有缓,西沱老供销社可以一字排开达八间之阔。梯路也有宽有窄,一些石梯为就地凿山石成阶,一些采石铺垫为梯,交叉口最宽约有八米,一般则宽约2--3米。沿途塑有过去的巴山背二哥或背脚仔背负沉重盐坨,手持丁字拐杖,艰难行进或杵拐休息的场面。
上过街桥楼处廊桥观景楼,从街顶向下俯瞰,土家族的吊脚楼,江南徽派风格的四合院、岭南风情的廊屋骑楼,以及民国中西合璧的建筑,和谐搭配,入眼悦目。青黛瓦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飞檐和风火墙偶露峥嵘,构成一幅明清以来巴渝特色的长江古码头风俗长画卷。
随着西沱新场镇兴起,不少商贩、居民陆续离开,老街逐渐沉寂落莫,而原样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如今西沱镇逢年过节,亦有背盐坨等文化民俗表演。长长的山坡石梯,依然凝重古朴,述说着过往的繁华与当今的寂静与无奈。游人不多,与长寿商业氛围浓厚鲜明对照。
背夫虽消失,马帮却依然活跃在古镇山寨阶梯门户间。一妇女带三匹马,背驼沙石水泥等建材,马匹负重摇晃着爬梯上坎,确实不易。马帮也只有在必爬坡上坎的老西沱仍有活路可做。难得一见,为数不多,连云南边远沙溪古镇的马帮只按时出场过桥串巷给游客演出了。
过街廊桥往上还有二圣宫、关帝庙,百年老树“一树遮三镇”,最高的建筑独门嘴等景致。服老惜身,爬山踏梯,适可而止,略知六七,亦知足矣。虽然未览全程,亦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个为数不多,独具特色,而且面貌改变不大的江边古镇,值得旅游探究寻踪者一游。
正是:
西沱古镇兴盐运,依山面江竖云梯。天街背夫成过往,老路崎岖响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