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多格局,天主教堂博物馆
标签:
伊斯法罕旺克教堂博物馆文物 |
分类: 伊朗旅游 |
伊斯法罕多格局,天主教堂博物馆
伊斯法罕是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省会,伊朗第三大城市,距德黑兰414公里,人口约160万。伊斯法罕来自波斯语“斯帕罕”,原意军队,是古时驻扎军队之地。公元11至17世纪曾是塞尔柱和萨法维王朝的首都。伊斯法罕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有扎因代河横贯市区。
远在公元前六世纪,便是东西方贸易丝绸之路中心城市之一。萨法维王朝时期(1501-1736),是伊斯法罕的全盛时期,商贾云集,宾客汇聚,热闹繁华。故伊朗有谚语“伊斯法罕半天下”。现是伊朗入列全球500强的三个城市之一,也是到伊朗的必游胜地。
伊斯法罕保留了萨法维时期的城市格局和许多古老建筑。最有意义和精美景点当属在伊朗伊斯法罕居住的亚美尼亚人的旺克天主大教堂。该教堂在1606年开建,并不断扩建,到1655年才完全建成。该教堂也称圣姐妹教堂。“旺克”在亚美尼亚语中意为修道院。




亚美尼亚基督教在阿巴斯许可下,建起多座教堂。在伊斯兰领地修建天主教堂,免不了有宗教的冲突、协调和让步。便有了基督教堂尖顶和伊斯兰风格穹顶瓷砖镶嵌相结合的文化包容的独特建筑。虽然教堂尖顶上十字架很细小,也不妨碍其成为焦勒法区的地标建筑。
教堂前带水池的小广场中间,竖立有戴斗篷的主教青铜塑像,其手放在雕刻有机械图形石头上的两本书上。该主教制造了伊朗第一台印刷机,开设印刷作坊,加快文化传播,成为新焦勒法的以代表工匠社区人物的象征。广场上有两个魁梧伊朗男人主动与邀我合影。
旺客主教堂外表线条简洁,色调单纯,给人朴素清爽的感觉。正门天主教钟楼是也装饰有伊朗彩色瓷砖。院内的布局看似也很一般,但只要进入教堂等室内,给人印象立马反转。内部装潢非常华丽出彩,金碧辉煌,漂亮到炫目。感觉一点不逊色于欧洲的众多教堂。
教堂内空间不大,土黄色外表下包裹的是镏金浮雕和满墙的精美壁画。四周墙上和天顶却绘满了一套完整的宗教故事,从耶稣的出生、讲经传道、被害后又复活、升天等。如《圣母玛利亚》、《最后的审判》,还有墙壁正中的宗教名画《最后的晚餐》。
教堂有多个穹顶,从上到下的所有墙面无一例外全部填满各种绘画。有恶魔野兽凶骇嗜人以及描绘在奥斯曼帝国的亚美尼亚殉道者惨烈画面。一些基督教徒或学者专程来到这个教堂,仔细逐个研究这里的壁画,从每一幅画中发掘圣经中故事以及亚美尼亚人的历史线索。
教堂中的历史博物馆,收藏了近700份手稿和亚美尼亚及欧洲中世纪的珍贵文物。难得一见的彩色瓷器、陶瓷画、宗教圣器、珍贵的手抄本书籍,五花八门,充满异国情调。有世界最小的古兰经和刻在头发丝上的经文,为镇馆之宝,无奈参观者太多,只得放弃。
博物馆的门口有两尊雕像,分别是亚美尼亚文字的发明者和将打印机带到伊朗来的人。讲述新焦勒法和亚美尼亚移民历史。有一幅地图,揭示了1915年亚美尼亚人被土耳其人迫害流放到很荒凉之地,据说死了100万人,不过该历史事件也是有争议的。
萨法维王朝虽信奉伊斯兰教,却对天主教派等也相对宽容,也被誉为伊朗历史上最强盛辉煌的三个王朝之一。包容和强盛有必然的因果,无疑会增进国家凝聚力,便于同心同德发展建设。世界广大,不同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能够包容共生共荣,方为天下民众之幸也。




回想2019年曾游览亚美尼亚博物馆,埃里温广场,加尼神庙,塞凡湖纳旺克修道院等。并穿过薄雾看见远处土耳其境内的亚拉腊山。圣经载,大洪水退后,诺亚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亚美尼亚人就是诺亚的后代。查史可知,亚美尼亚人历世多难,不免让人叹息。
正是:
异彩纷呈多风物,史书文珍靓馆藏。世事兴衰有启示,小域流民幸教堂。
途乐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