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江挂面村,朝阳挥竿品艺匠

标签:
德阳中江旅游中江挂面村刘老爷作坊晾晒挂面匠心巨作 |
分类: 四川旅游 |
今春游了贵州峰林美湖堡、樱花大海洋、酒香蘑菇房,赏识了重庆的繁华和古镇的清幽,五一节前剑走偏锋,前往景点不多且不出众的中江旅游。经与挂面村祖师爷家联系后,一大早赶去,吃上一碗热乎乎的加鸡蛋青菜叶的中江挂面,不加调料,软硬适口,糯香美味。



端起中江挂面,想起56年前宣传队在中江的难忘一幕。晚上在中江礼堂拥军慰问,子弟兵前面坐,后面当地群众。演完批评派性节目,一头头持短火到后台,指责我们破坏气氛。于是只好当晚便坐货车连夜回成都,走之前吃的夜宵正是只加了葱花猪油的中江挂面。
所到的德阳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是有名的全国一村一品挂面示范村,以“中江手工挂面”传统制作工艺闻名。该村工艺制作源远流长,起于宋,盛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民国前期中江挂面有作坊120余家。
中江挂面历经千年,不断传承发展,声名渐著,销往各地,包括京都。清代中江诗人王朗山有一首《竹枝词》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相传清代御史,中江人孟邵巡治台湾有功凯旋,乾隆为其接风洗尘,席间就有中江挂面。孟邵是有名的清廉御史,回川后,主讲成都草堂书院十余年,培养不少学子才干。
制作中江挂面的工序繁琐,要经过和面、多次发酵、开条、盘条、发酵、抻大、小条、上竹、晒面等18道手工工序。所制挂面细而中空,味甘色白,嫩滑柔韧可口,易于消化,但产量不高。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作为贡品或礼品,不是随时或谁人都可吃到的。
现在为增加营养成分和品种,还分别加入韭菜、菠菜汁,鸡蛋清、鸡蛋黄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翡翠面等。2008年,该挂面制作技术进入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并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过四川光照差,中江挂面所用面粉主要来自北方的高筋小麦。
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有一期四川德阳与安徽六安较劲。中江人谢娜携中江挂面为德阳拉票助威,虽有人称为“一碗素面”、“清水面”,其产业仅有亿元产值,却为德阳小胜功不可没,当然德阳的三星堆、培养了中国绝大多数的飞机机长等争取到了关键票数。
该挂面村挂面制作工艺是刘光初(1926--2016)及其长子传下来的,其祖上挂面技艺上朔至清代。第五代手工空心挂面传承人刘文和出生于1962年,我们去往的正是中江挂面村祖师爷刘老爷作坊。根据他的吩咐的时间到来,才能看到村中晾晒挂面的精彩场面。
刘文和作为传承人,12岁开始学习制作,至今已有五十年。在坚持原有传统工艺原则下,还经过多次出省考察选择最适合的原料、机械,并改进了晒面凳,提高质量和效率及保障安全。膝下传承人多达十几人,门徒开枝散叶,因艺致富了更多乡村人家。
刘老爷却比我还要小十多岁。他是小个子,却十分精干麻利。一趟趟从楼下拿出存放的将半成品面,跑上屋顶,匆匆爬上晒面凳,再一竿竿将面条密密麻麻地放上晒面架,然后手工抻长面条,就等太阳晒面。这是个需阳光抢时间的作业,我们也学着慢慢抻拉面条,
觉慧村仅有40多户,该村家家皆是作坊,制卖手工挂面,是远近闻名的“挂面村”。每家院落格局,皆特意将屋顶连通成宽阔平台,整洁干净,开阔通透,打造成晾晒挂面的专用场地。刘老爷居半坡上,也有居住平地有宽敞大院,院中也是搭起一排排高架晾晒挂面。
红日渐渐升高,各家各户都开始了屋顶上的忙碌,村民穿梭于楼上楼下,端起面条,登上晒面凳,面条整整齐齐铺杆晾晒,并同时开始拉抻。像演魔术似的,不到一小时,所有屋顶上就悬挂一架架细如银丝,细白清爽,长约丈余,如幔如纱的面条。
看挂面村村民屋顶挥杆晒挂面的乡村劳作,像作画,像雕塑,令人欣喜感动,带来艺术享受。刘老爷还会站高凳上挥舞面条,如将军挥舞令旗一般,场面唯美壮观,诗意满满。山村原野起伏,白墙黛瓦绿树,庭院秀丽,银纱如幕,村民挥洒写意,艺术之美融入劳作之中。
细面条做出大产业,香风味,新农家。德阳已将中江挂面村纳入打造成“挂面美食民宿”4A旅游景区计划,投资上亿元。我们看到村中正紧锣密鼓正加快打造修建步伐,道路小景,老村风貌,美丽田园漂亮的彩虹桥,已经建成,准备五一全村喜迎游客。
正是:
作坊早餐中江面,喜迎朝阳手挥竿。银须轻纱屋顶画,美颜四处瀑布悬。
途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