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海头二月二,新市喜庆龙抬头

标签:
海南儋州游海头镇二月二龙抬头太祖庙庆典活动 |
分类: 海南旅游 |
海头镇位于儋州西南珠碧江畔出海口,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据说明洪武年间,港口外有一形状如人头的珊瑚礁高出海面,被人称为海头。也就逐渐成为了地名。海头镇西临北部湾渔场,每逢捕鱼旺季,各地渔船密集港口,桅杆林立,晒网补养,颇为壮观。
海头镇的二月二“龙抬头”,是新市街古代民间传下来的春节拜年日,又称春耕节。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活动,祭祀“土地神”,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后来与纪念在明洪武年间海丰提督钟大元帅的太祖庙祭示活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当地盛大的传统民间节日。
据说钟大元帅因奉命南征,因穷追海盗遇强风殉职。在农历二月二,他的皮靴在海头镇关衙山显圣,变成了坟墓。新市老百姓于是在坟墓上修建太祖陵,在新市街建了太祖庙。并将二月二定为太祖诞辰,焚香烧烛,叩首祭拜,祈求保佑,怀念其追剿海盗护民的功绩。
现在的传统祭祀中,逐渐加入了舞龙舞狮、扭秧歌、腰鼓舞、大鼓、扇子舞、地色(丑角)、抬脚阁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让古老民间乡土文化活动增添了更多新鲜应景的和璀璨多样的现代元素,逐步演变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积极热情参与的民间活动。
海头新市二月二历史深厚、乡情浓郁、活动丰富、五彩缤纷。每年海头镇二月二举行祈福活动,昌江、白沙等方圆几十里地的群众,会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相约而至。甚至在海口、三亚、琼中等地的海头人,也会带着难忘浓浓乡愁回到家乡参与热闹的传统节日。
今年有幸亲历了海头镇“二月二”龙抬头庆祝活动。一进海头镇便见建于清光绪三年的天后宫,为纪念传说中掌管海运的女神妈祖。妈祖俗称“海神娘娘”,或“天妃”“天后”“圣母”。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人,28岁时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
海头镇的街道中保留有几百年高大挺拔的老酸豆树,更显古韵悠长。在新市街各路口已经禁止车辆驶入,到处张灯结彩,牌坊挂满小旗、灯笼,节日气氛浓厚,联上写到:“海灿龙光申遗足焕千年彩,头瞻妙艺同醉吐馨二月风”。去得很早,在镇上吃过当地传统汤粉,走到新市街太祖庙,附近庆典活动刚好开始。
海头江海相融,水光潋滟,渔农皆宜,民风淳朴,当地民众非常虔诚,发自内心热情参与。新市街家家门前摆供桌设贡品香烛,地面树上摆挂鞭炮,迎接舞龙舞狮队、腰鼓队、调声队和各路戏曲中神仙、丑角、花车游行队伍,祈求风调雨顺,鱼米丰收,平安团圆幸福。
大人小孩皆穿挂新装,喜形于色,外来游客不少,还有很多自媒体前来拍摄一年一度的难得场面。在人头晃动,翘首以盼间,阵阵锣鼓响起,庆典游街活动开始了。打头的是舞龙队,黄、绿两条长龙在新市街高高举起,龙头上下翻飞来回窜动,龙头到处便点燃了鞭炮。
红黄两组狮子舞动,引领人手持蒲扇却不是绣球,穿梭于龙队之间,在满街鞭炮烟雾中四处腾挪,逗耍雄狮。跟随的分别是地色(丑角)队、民族舞队、腰鼓队、调声队、扇舞队、红手帕舞队、金鼓队、殿尾压轴的便是最具特色的花车上年轻俊朗的古装童男童女的抬阁队。
新市街从头到尾热闹非凡,鞭炮阵阵震耳欲聋,锣鼓喧天声动满镇。游人随着舞龙舞狮队伍移动。腰鼓、大鼓敲得人心痒痒,想去扭一扭。儋州调声的指挥动作夸张有力,扇舞队摆出了二月二字样和花朵,济公穿着补丁袈裟摇着破扇,晃晃悠悠,惹来笑声阵阵。
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热闹纷呈,服装靓眼,色调活跃。所有参加人员发自内心的喜悦洋溢在笑脸上,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来客,或观或拍,其乐融融。各地习俗活动不同,欢乐心情却一样。有安定幸福的时代,祥和快乐的日子,生活总是充满令人兴奋的节日气氛。
在大街舞龙的长长队伍中,除了黄、绿两条大长龙,还有两只小学生的小舞龙队,在街上穿行。虽然不如长龙那样有花样百出,但也有模有样。海头镇的“二月二”活动这样热闹受大众欢迎,成了每年传统喜庆节日,从小培养舞龙队伍也是应有之举。
活动大约会持续到中午,我们准备离开海头镇时,锣鼓鞭炮依然不断,而路上各地车辆还络绎不绝前来参加“二月二”喜庆活动。海头镇还有珠碧江绿水阔流之利,每年端午节会组织附近五村举行颇有击水气魄、破浪神采的龙舟大赛。不过对于候鸟们就难以享受到了。
正是:
喜乐海头二月天,舞龙跳狮鞭炮燃。花车窈窕抬阁女,笑脸邋遢济公衫。
青黄长龙腾挪舞,红紫双狮来回蹿。花鼓彩绸乐稼穑,金锣调声丰渔船。
途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