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古盐奇水道,依山禅寺妙天池--自贡小记之四

标签:
旅游文化游记 |
艾叶古盐奇水道,依山禅寺妙天池
艾叶镇在自贡市矿盐的发祥地之一贡井区的旭水河边。汉代在此凿出大公井。北周武帝时期建公井镇。唐代在旭水河(釜溪河上游,原称盐井河)两岸相继挖出大口径浅盐卤井26口。
产盐外输,首选靠河船运。艾叶滩是旭水河上第一大石滩,河床上水浅时,会露出长200余米,宽50余米浅黄色砂岩。过往船只需要在此转运翻滩,依滩而建的饭店酒肆、旅馆驿站日渐兴隆,于是艾叶镇应运而生。
至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在南宋时期艾叶镇成为旭水河盐运古道上第一个翻滩运输的集散码头。有上、下两个码头,曾是古贡井旭水--釜溪河最大最壮观的石滩堰闸和转盐码头。
在清代为减少转运,便于船只木筏直接过滩,将艾叶河中大石滩一侧开凿宽约6米,长约2百米的大石槽,称为“大槽口”。清光绪三十年(1903)富荣场设堰工局,于旭水河贡井段建重滩、艾叶、平桥、中桥、五皇洞5座堰闸,层层截流,提高水位,呈梯级接力转运货物,该梯级盐运水利工程,比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还早11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梯级水道第一堰”。清代的贡井成为最大的井盐产地,而艾叶镇成为盐运第一滩。
清咸丰、同治間“川盐济楚”至抗戰一百余年間,艾叶鎮成為富榮西厂最大的井盐産地并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川南小镇。艾叶镇较为完整保存了传统井盐生产工业建筑群、盐业商贸建筑群和民居宅院、水陆盐运枢纽、古寺庙宇、东汉崖墓等众多历史古迹。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盐运古道第一滩列入省级自然和文化遗产。
艾叶镇依河建街,靠水建房。四孔石桥连接两岸,河边绿树成林,浓阴密布。河中巨石成滩,河水主要从凿出的槽口聚流而下,天然与人工景色相映成趣。
河边古码头古道蜿蜒,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是陆上的盐运古道,承载着古蜀人的输盐出川,养家糊口的沉重盐担,仿佛看到挑夫们沉重的脚步和身影。
艾叶镇旁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源井古盐场,有一百多口井灶。历经百年,高产稳产,现日产气3万立方米。碓房、井架、踩架、大车等都遗存较好,是珍贵的晚清盐史实物。

天池古寺据艾叶镇不足五公里。因其山清泉不竭,涌汇为池,以为天赐,皆称天池。寺因以为名。天池遂成佛门居士放生之地。此地清幽恬寂,近市廛而远尘嚣,面寥廓而负峥嵘,为佛门所看重。
该寺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有说是元代翁信禅师开山所建。也有说是北宋建于天池山尖峰岭的潮音寺,毁于雷火,明时迁修于现址,并易今名。清顺治4年,寺庙规模扩展。清光绪年间,松月禅师住持天池禅寺。禅师善吹萧弹琴,每到荷花初绽,士绅居士来此赏荷花乘凉,静听听吹萧弹琴。清末民国初年间,荣县名人翰林赵熙曾三次游览天池禅寺,与寺僧品茗论诗。
其后百年,由盛而衰,围墙基石被拆下修建碉堡。《重修天池寺记》为此慨叹:“吁!世事蜩螗,禅林劫难,无复佛光普照矣。”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池古刹得以重光,为贡井区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大雄宝殿、纯阳殿、白马殿,纯阳殿,观音堂,藏经楼等皆如一般佛寺。虽重建却修旧如旧,保持古朴庄重典雅气质。天池比想象还要大些,池中放生的各种鱼龟浮游扬波,悠然自得。花草树木,青枝绿叶,皆自然茂盛。




该寺禅房颇多,想必和尚居士不少,却清静淡雅,不像有的寺院香烟缭绕,抽签问卦,俗气过重。
艾叶川南一小镇,凿槽输盐遂有名。山中清静有古刹,天赐天池好放生。
途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