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2021-05-30 19:42:31)
标签:

旅游

文化

游记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

                        ----眉山新游记之三

 

2000年眉山设市恢复了1000多年前的州、郡地位,原眉山县城区为现东坡区作为眉山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东坡岛湿地公园,2013开工,2014年底完成并对外开放。将原有的东坡岛、东坡湖水域,打造成东坡水月文化为主题生态湿地、科文教育、游憩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公园。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公园,临网红东坡印象水街与眉山地标远景楼,隔东坡湖相望占地面积两千多是目前四川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设有乡村风情、三苏文化、珍稀竹木、奇花异草、 手工艺制作等特色功能域,不仅增添了湖光粼粼、白鹭群飞的美景,成为优质空气舒适温度的城市绿肺。眉山这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北宋南宋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也将成为一座宜居适游的文化魅力城市。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近两年来,有幸在春秋两季分别从西边和北边游览东坡湖湿地公园两次。北边的颖滨桥的栏杆上雕刻有苏氏父子的配图诗词。虽然字迹和图画都较幼稚,但足以让游客深刻感受到浓厚三苏文化熏陶。在东坡湖广场上吹箫女歌手的雕塑则姿态生动飘逸,神态专注,十分精彩,令人赞叹。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早晨在东坡湖北边,沿湖畔长栈道慢行。湖中小岛树木繁盛,白鹤露鸶等水禽时而起飞,时而降落,白羽耀眼,声不绝耳。水边围栏中的绿植默默无闻地净化水质,时而鱼儿欢腾跳跃,在水面啪啦一声,引出一圈波涛涟漪。堤岸上三角梅红的耀眼,点缀着彩烂的春末时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晨雾中对面的远景楼,轮廓虽模糊而可辩识,雄浑气势却不稍减。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在湖畔看湿地公园,虹桥素妆,清波碧练。跨过醉月桥,踏上东坡岛,垂柳绿杨,盎然喜人;小草茂盛,繁花似锦,惊艳江天,依稀似西湖再现。不论是风皱起的涟漪,还是道旁盛开的鲜花,即或是鹤鹳的飞翔吵闹,都是满满的诗情画意。曾几何时,眉山风光已完胜当年!虽不似江南水乡的柔美细腻,却胜有川味山水的豪放辽阔。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此图来自网络

如果是节假日的夜晚,有幸观赏水月霓裳音乐喷泉,那又是另一种色彩伴节律动感的享受了。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远景楼在东坡湿地公园湖畔西岸东坡湖广场南边,湖边是住、游、玩、吃,既繁华又接地气一条街。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历史上,眉山远景楼闻名遐迩,据说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可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媲美。北宋元丰年间,眉州知州黎錞(字希声为人刚正,仁慈清明,深受眉州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在他任期届满即将离任时,当地百姓上书请留,朝廷考虑民情,准予黎希声再留任三年。留任期间,黎希声为深感民意可贵,在其官衙的北边主持修建了远景楼,为官民同享。远景楼楼高十丈,是眉山城内最高的建筑,大气、精美,巴蜀胜景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修楼之时,黎希声在外做官眉山人苏东坡为家乡这座名楼作记。大概是想学同朝官员滕子京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的故事吧。苏轼这时被贬在黄州,但还是在元丰七年为黎希声写了《眉州远景楼记(其文附后)托人送到眉山从苏轼的这篇文中我们知道眉山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即“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眉山士民贵经学重传承,敬长官尊法纪,讲合作能互助,不然眉山怎么能够在两宋培养出“八百进士”呢?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可惜在元明时期,远景楼损毁于兵火清代乾隆年间时任知州蔡宗建修复远景楼。并留署名远景楼,楼成人不返。人无百岁身,景且千年”惜该再被毁。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现在的远景楼2004年建成,宋代建筑风格主楼13层,高80米,两座裙楼超然阁与醉月阁各5层,总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高大的仿古建筑群之一。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远景楼据水津而起势雄伟,傍湖畔更相依增色;凭栏远眺,视野开阔,岷江侧卧,湖面清雅,园林翠绕,水天相融;望景顿生豪气,游湖足慰心情,江山依旧而美景更胜,日月轮回而风光愈丽。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远景楼灯火烂漫波光粼粼,魅力倍增,仿佛海市蜃楼。夜色中的远景楼虽说不上金碧辉煌,却多了几分华丽神秘和妩媚亲切。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苏轼的《眉州远景楼记》简明流畅,感情饱,语言质朴,描写家乡三大淳朴古遗风俗表达尚古达文之情、赞扬清静和谐之治。这篇《眉州远景楼记》的碑记保留在三苏祠博物馆中。

东坡湿地观水趣,远景楼前话古今---眉山新游记之三

苏轼《眉州远景楼记》中也表达过,如果登上此楼览观山川风物美景,一定会很快乐。我想老返故乡,穿平常衣着,跟着你登楼,饮酒赏乐,提笔赋诗啊!但苏轼后来再无机会回到家乡,未曾见过远景楼,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可叹的历史遗憾。

正是:

文豪三苏骄眉山,进士八百岂等闲。济世解忧才空耗,青史垂名亦留憾。

附:

眉州远景楼记     苏轼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従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元丰七年四月十五日记。

途乐客  2021.05.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