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古驿道,立体史书石牌坊

标签:
旅游文化游记 |
石牌坊是汉族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被当作历史悠久汉文化的象征之一。各地多有石牌坊,如安徽歙县棠樾村的7座石牌坊群;浙江浦江县郑宅镇“江南第一家”的9座石牌坊群;潮州的太平路有各朝代39座石牌坊,被称为牌坊街。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妨碍交通”、“不利安全”而被拆除殆尽。现有23座是八十年代后期逐步“修旧如旧”重建的。毕竟不是历史原创,否则中国石牌坊之冠就落幕潮州了。
唯有隆昌的石牌坊群呈规模、分类别出现,且建造工艺精湛、造型端庄、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为中国现存清代石刻牌坊群之冠。隆昌也被中国乡土协会命名为“中国石牌坊之乡”。
隆昌石牌坊群分别于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9年间。据清同治十三年《隆昌县志》记载,城内有大小石牌坊33座。隆昌现存石牌坊共17座(4座在乡村),石碑4座,城内的13座分布在县城北关和南关长约3公里的成渝古道上。
其中北关(道观坪)7座:郭陈氏节孝坊,禹王宫山门坊(锄莠安良碑),牛树梅德政坊,孝子总坊,刘光第德政坊,肃庆德政坊。
南关(春牛坪)6座:郭玉峦功德坊,舒承浞百岁坊,节孝总坊(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李吉寿德政坊,觉罗国欢德政坊,郭王氏功德坊。计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百寿坊1座、禹王宫山门石牌坊1座。
隆昌石牌坊群每座牌坊在修造、雕刻、篆写等方面都极其讲究。牌坊用石独特,工艺精湛,其建筑格式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青石仿木结构建筑,气势雄伟。除正门上刻有表彰芳名、立坊年代以及象征“善”“福”“寿”等浮雕外,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动植物等图案,雕刻工艺精致。
这些牌坊中的贞节坊、节孝坊、孝子坊宣扬节孝观念,多为皇帝下旨彰表建坊,为“官建”。如北关的郭王氏节孝石牌坊,表彰郭氏妇女,二十三岁丧夫,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哺育成人。两个儿子奋发读书,双双中举。在清朝道光十八年,县府将郭氏妇女为夫守节、尽孝终身的事迹奏请朝廷批准,建郭氏节孝牌坊。该牌坊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花鸟、动植物等图案造型讲究、雕工精美,书法刚劲有力,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其中节孝总坊旌表的节妇孝女多达300多人。
功德坊主要宣扬官绅大户救难济贫的举动,须皇帝下旨彰表建坊,为“官准民建”。如郭玉峦牌坊,据说他在清朝道光年间任忠义大夫时,购千余亩良田,所收租金大多用在为百姓谋福利上。其救贫扶困之举得到首肯,后为其建立功德牌坊以示表彰。
德政坊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清廉德高有为的地方官,由民众共同集资修建。清朝咸丰年间,时任隆昌知县的肃庆为官期间为民办实事,且清正廉洁,当地百姓为了颂其功绩,激励后来官员,自愿捐钱为肃庆修建了这座德政牌坊,为“士民公建”。
还有山门牌坊属壮威并纪念开门而建;百岁坊属借纪念百岁老人恭颂地方德政,为“士民公建”或“民建”的。
其中重建于同治时期的禹王宫山门石牌坊除了石头雕刻的图案极其精细复杂外,其书写各式一反中国古来从右到左的格式,而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从左到右书写还早了52年,在全国石牌坊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据说匾额下有九条龙,也是级别极高的,不过笔者眼拙,没有找够九条。
隆昌石牌坊蕴含丰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纯朴的民俗观念,富有小城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并清晰展现明清人文演化的历史进程。虽恍若隔世,而有历史清晰可触之感。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文化审美观赏价值,并能激励后人,勤劳智慧、善美孝道、清廉守法,称得上是千年古驿道上难得的精美立体史书。而石牌坊下的石板古道依旧保留如故,历史沧桑,古韵悠长。
从隆昌石牌坊的内容以及石牌坊群能够基本完美保存下来的重要事实,起码可以证明在清代直到当代此地的官风民气是非常淳朴良善,值得表彰的。
笔者是十多年后第二次来到隆昌并欣赏石牌坊,感到与过去真是不可同日而语。隆昌不仅有精致古朴、文化深厚的石牌坊群吸引游客,而且城市干净整洁,清爽舒适。这里的人们很平静安详,或从容的上班工作、到学校念书,或在茶馆与朋友喝茶,或在麻将馆一起搓麻,节凑缓慢而有规律,这里还有味道不错的川菜。隆昌是个来此游玩一定会不虚此行小城市。
途乐客
2021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