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千年古盐田海边日出光影灿

标签:
旅游文化游记情感 |
分类: 生活旅游 |
儋州千年古盐田
2021年3月上旬的一天,起个大早,开车去洋浦海湾千年古盐田看日出。这是2015年住儋州后第二次到此地游览。位于海南儋州洋浦半岛盐田村的千年古盐田,是海南特色旅游景点之一。
运气不错,天气虽不够晴朗灿烂,清晨的太阳姗姗来迟,不过总比大雾和阴霾要强。在盐田旁,小码头边,面向大海,淡淡薄雾中,静静的飘浮着大小各式渔船,远方的小城与海岸若隐若现。
顷刻间,壮观绚丽的儋州古盐田海上日出,浮光掠影,金波闪耀,瑰丽烁彩。此情此景,万籁无声胜有声,唯美画面,让人难忘销魂。
有人会奇怪,儋州在海南西海岸,怎能看到海边日出呢?从地图上可知道,儋州古盐田地处洋浦大海湾内,对面正是东方。其实在海南的西海岸有好几个海湾都可以看到海上日出。如儋州黄沙港、临高悦海湾等。
这片古盐田约有750亩,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据说在唐代天宝年间,一批福建盐工为避“安史之乱”渡海来到海南儋州。他们在这里立足生根,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进了原来的制盐方法,并将这种技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
盐工们充分利用海南岛的高温烈日,先用太阳晒干,并铺有芦苇和稻草的海滩泥沙过滤海水,制成高盐分卤水。然后再将这些卤水倒在黑色火山岩的石槽内。这种石槽的材料是火山喷发产生的黑色玄武岩,分布在当地约五公里的海岸线。
这些岩石唾手可得,质轻易凿,经去顶后,打磨平整,保留两三寸高的边沿,很像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平底锅或大砚台。再经太阳暴晒和风力蒸发,去掉水分便制成海盐。儋州古盐田的制盐工艺古老、原始、独特,是至今国内保存较完好的最后一批原生态古盐场,也被称为最早采用日晒的制盐场。
一般的制盐大约有浓缩结晶,如海南莺歌海盐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还有是内陆的采卤水用火力熬干水分制盐,如四川自贡;现代工业制盐是海水加热蒸发去水制盐;儋州古盐田制盐方法是成本最小、最生态环保的方法,缺点是产量有限。
由于古盐田的盐味鲜,并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皇帝曽御书“正德”二字赐给当地盐田人。目前,盐田村仍有30多户盐工,每天都在这片盐田上沿袭着1200多年来的古老方式劳作。
整个古盐田就像是一个古法制盐公园。约有7000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砚式石盐槽密布海滩,很像一个摆上黑色棋子的大棋盘,也像一个黑石头迷宫。园中有面积不同的一块块亮晶晶的盐池,用来蓄积过滤后的卤水。同样用黑色火山石砌成的小路通向不同的工作场地。
有的石头上还刻有说明词,如“盐道”,或祝福词“禧”、“福”等,有的石头上还刻有螃蟹、鱼虾等图形。石头路边是大量平整的晒坝,用于翻晒过滤用的海滩泥沙。还有供海水涨潮落潮进出的矮石头围成的通道。平时在石槽中注入经过滤后的卤水,涨潮时海水也会自动漫入,让烈日曝晒成盐。盐田工人劳作的过程,根据气候和制盐流程,一般在早上和傍晚才可以看到。
盐田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写到:“盐田,盐策专于管,氏(世)代沿至今,读唐地理志,知琼列盐。---唐胄。”唐胄(1471~1539),海南琼山人。中进士,曾授户部广西司主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等职。为官清廉,任上极力革除弊政,鼓励垦荒,政声颇著。居家20年时,编成著名的《琼台志》20卷、《琼州三祠录》3卷。在编修琼台志时,读唐代地理志,才知道唐代海南就生产海盐。这也是唐代此地制盐的一个重要佐证。
古盐田一面向海,周边长满仙人掌和野菠萝,在盐田旁边甚至还保留着盐工祖先的墓地。风景自然而朴素隽永,浸透历史的沧桑与寥落。尽管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十分忙碌、热火朝天的现代化洋浦港,而古盐村的生活却依然平静,淡定悠闲。古榕下十分清静,只有鸡鸭在林荫小道上觅食踱步。
在盐田外村子里有一个大院,对面有盐工担卤水晒盐的雕塑。院子大门很气派,门边放旗杆石,插有黄旗。门联是“邨久盐田”,上联:“齐邑出自平阴,三大夫一知州,骏业宏开垂后裔”,下联:“郡居分来儋耳,两神童五车学,象贤继起奋前程”。看来这个院子的村民是来自山东的平阴,祖上曽门庭显赫有多人做过现部长和市委书记一级的高官,迁来儋州还出过两个学霸。只是不知是何事何时从山东来儋耳(儋州)从事盐业的。
如今,这最古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旅游景点的古盐田每年接待约5万游客。儋州相关部门对古盐田的发展规划,是打造成具有观赏及考古价值的古盐田旅游景点。
尽管景点不大,略显平淡,但却是耐看经考的好地方;如果一大早来,就会有精彩的日出一幕。
赞儋州古盐田
千年盐田巧耕耘,万里海疆美乾坤。细凿火石铺黑砚,勤浇海水凝白云。
渔舟但泊风浪晚,妙技无需后辈寻。游客欣赞古人慧,耀彩日出真动魂。
途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