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友参加中国西昌知青博物馆落成并旅游纪行
标签:
老知青资料历史旅游文化 |
前 言
为真实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丰富西昌旅游资源人文内涵,在知青提议下,西昌市于2008年在原礼州的月华乡新华村原四川省青年农场遗址处修建《中国.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原青年农场是当年四川省最大的知青农场,1966年元月下旬知青入住,现完整保存当年所建窑洞16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知青农场。
据说这是唯一由政府出资修建的当时共和国最年轻的博物馆,于2010年11月20日建成并邀请西昌知青参加落成庆典。我将自己的一些知青用品奖状和在农村编辑的几期工地战报笔记等送给西昌的四川知青博物馆,并与爱人和几个知青朋友自驾车到西昌参加了开馆仪式并沿途旅游。我和几个同行的知青朋友并非下乡到西昌,但与西昌有不解之缘,67年我们曾到西昌、德昌政府和五道箐农场调查过知青现状,我们很多七中同学都曾下乡此地。
一、路过金口大峡谷

深秋时节大渡河水清澈缓淌,群山环抱,树木苍翠,远峰淡淡,梯田层层,炊烟袅袅。一行人在大渡河金口大峡谷留影。

秋高气爽穿山过,大渡微澜失滂沱。峡谷不见跌宕峰,身处高岭识巍峨。
二、浅游会理
经过会理,青瓦白墙和茂密碧绿的甘蔗合成丰收田园秋色。沿途指点江山,镜观美景。我们认为的最美秋色之村庄红柿满枝头。可是当地村民说柿子好看却买不了几个钱。所以都懒得采摘,留成了沿途一景,供路过的城里人观赏。


最美秋色之村庄红柿满枝头
远望繁星落山崖,停车喜看柿子丫。细枝满缀珊瑚珠,彩笔浓涂胭脂花。
累累硕果多子图,盈盈红润漫天霞。沿途好景皆如镜,秋色最美在农家。

会理新城的中心广场怒放的索玛花是城市的标志。紫色石柱雕刻的是民族图腾,游览了古色古香的著名会理四方街。四方城楼是会理的标志建筑。小雨阻断不了人们打着雨伞游街的热情。从城楼门看去街道颇有些繁荣。群山之中,店招高悬,游人如织。会理的花园广场边有一个千年大盆景使古城尽显沧桑。红军长征经过会理,高大的纪念牌成为会理的又一重要时代标识。


千年大盆景
三、11月20日早晨在西昌城中整装待发。个个满脸笑容,心中五味杂陈。西昌的热情到处可见,让我们几个并非下乡到西昌的成都老知青感同身受。这群六十以上有着特殊经历的老人回到第二故乡,共经磨难艰苦的知青们见面自然亲切热情。龙门阵摆不完,相片照不够。西昌动用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数十辆公交车都是从不同的部门调用来的。人多车多调度也花费不少时间。我们作为成都龙泉知青前来参加这一盛会。终于上路前往礼州知青农场。一路上都有儿童击鼓,老乡欢迎。




受欢迎有感
忆昔少年进农门,壮志凌云有为身。如今两鬓染风霜,欣见儿童笑相迎。
友朋相惜岁月快,“却波”可识旧时人?天若有情飞泪雨,敢问青春何处寻?
农场田里种有葡萄类似的作物,农家的二楼上堆满收获的玉米棒,生活肯定比过去殷实多了。历经磨难,知青张张老脸笑容依旧灿烂。记忆归来,一幅幅有关知青下乡过去的宣传旧画饱含时代沧桑。龙泉老知青亦是西昌旧客人。天下知青皆有同类情感。彼时岁月无情,我辈青春无愧哉!正如当地知青果庄上的标语所写:知识老年到农村去,回归自然,享受阳光空气,倒是很有必要。会场气氛十分热烈,身着盛装的年轻漂亮的彝家阿米子夹道欢迎,靓丽青春的容貌是否唤起年轻的回忆?会场精心布置,热闹异常。难得西昌父老的一片心意。不见经传的弹丸小地迎来难得的辉煌时刻。如标语所写知青情怀:永生难忘,第二故乡。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筹建知青博物馆的有关人士均在台上祝贺发言。共和国应当记载知青难忘的一页。知青的毅然慷慨下乡抒解了政府当时就业之困。这是经济政策失效的无奈之举,也是运动不断的恶果。以承受苦难为代价换取社会的暂时稳定,只能在农村接受再教育。同样不可否认,知青是农村最有知识最有生气最活跃的力量,给农村带来了新知识新风尚,为农业浓村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农村文化发展更是功不可没。他们应当是社会的集体功臣。现在很多知青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只有共同劳动生活的农民同情知青,只有知青和当年的农民有命运的契合点。但农民并不能从思想文化上深刻地理解知青,但给了知青很多生活劳动的帮助。知青与农民的友谊真诚难忘。



然后是激起知青回忆的表演。受欢迎,被感动的还有花季少年儿童的表演,充满纯真与童趣,祖国的花朵笑容璀璨歌声嘹亮,幸福的新一代不会再有前辈的血汗艰辛,他们的才艺和纪律风貌让爷爷奶奶们高兴不已。一曲《请到我们西昌来》更加激起西昌知青的强烈共鸣,随声附和,全场沸腾!因为知青们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西昌的!这首歌让知青的思绪回到四十多年前。草帽镰刀,汗水赤脚,田坎山路,乡间炊烟。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凉山的知青文工团在王茂俊的支持下,演出得到成功。熟悉的洗衣歌又把人带入宣传队盛行的年代。大妈们婀娜多姿风韵犹存,当年的文艺积极分子又占领了舞台。歌舞声中人们记起了多少难忘往事。






当年的豪情壮志只能在舞台展现,而知青慷慨豪爽之气犹存。蔑视并战胜苦难,就会赢得尊敬。抛掉烦恼,忘记年龄,才有潇洒人生。热爱生命,学会生活,艰辛求得自立;勤劳耕耘,不图私利,真诚收获友谊。岁月蹉跎,对付它可硬抗软磨;风雨坎坷,自有我会左腾右挪。舞台上当年热情干劲不减,英姿飒爽笑对人生波澜。
知青虽是弱势群体,但风采风貌昂扬向上,他们走过最艰苦的道路,无愧于这个时代;他们虽然依旧清贫,但大多数人精神始终富有。

排队进博物馆




原七中高六五级六班(我班)的同学朱成

原七中高六五女生班的同学杨淑懿,遇洪水蒙难。
知青的虽然单纯幼稚,却不能埋没知青们的奋斗贡献。时代在前进,社会要进步,特殊时代的知青身份早已是过去时,知青的经历,痕迹和情结将在我们这一代终结。只有这座博物馆将向世人昭示知青的含义和他的历史。博物馆前有七中同学杨淑懿照片,她于69年遇安宁河洪水不幸蒙难。还有原同班同学朱成吹笛子的大照片。


当代课老师学校与生产队签的合同

当代课老师生产队批的条子


青训班东五中队团员合影(最后一排左边为杨淑懿)

在农村成立的知青宣传队

与老知青张言基(已故)在茶店公社春节期间演出相声
(以上是本人送存知青博物馆的部分史料)
博物馆内有所有下乡到西昌的知青人员名单,有知青集体个人的照片,更多的是各种劳动实物和知青用品。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人们,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我们不能也不应忘记!
进入知青博物馆会场有感
下乡返乡皆欢迎,酸甜苦辣五味陈。建设农村本正道,贯彻路线实冤门。
与生俱来另册载,成绩败于成份名。代政受过下农村,风摧花季尝苦情。
一心锻炼修正果,二等公民非虚名。幸有农友意淳朴,不把我等视外人。
吾辈豪爽度逆境,挥锄教书求理真。青春无愧六合意,而立终待四海清。
千里奔来龙泉客,历险不忘西昌情。睹物见照思校友,倍怜异乡成幽魂。
锣鼓喧天舞彩旗,知青史馆建月城。但愿此证昭日月,共筑世代朗乾坤。
演出及参观展览后,坝坝宴开始了。上千人的宴会场面难得一见。头发斑白,满面皱纹,牙口还好,仿佛回到同锅搅食的年代。丰盛的菜肴是知青当年不可想象的。共同经历患难的朋友不由举杯相庆。曲终人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地方会被知青深刻铭记在心底。这里保存有知青的实物和记忆,凝聚着痛苦与欢乐,也埋葬了知青的青春和梦想。总之还是要告别昨天的梦呓,笑对多样人生踟蹰或潇洒地前行。



四、夜间西昌以闻名盛大的篝火晚会欢迎为这里奉献青春挥汗建设的知青们。篝火广场到处人头躜动,热气腾腾,喜气洋洋,彝家姑娘身着民族盛装围着熊熊篝火翩翩起舞,燃起激情,欢度今宵。篝火蒸腾欢悦,皓月明镜高悬。欢歌拉近了民族之间的距离,曼舞填补了新老两辈的代沟。昔日的艰辛已被前进的时代冲淡,篝火驱散了黑暗,带来温暖和光明,快乐的感觉又回到眼前。风采无限,唤起愉快青春的回忆。岁月如梭,不知老之将至。彝家姑娘轻歌曼舞婀娜多姿,年轻人跳舞尽情尽兴,小姑娘跳舞是一道靓丽风景,抓住现在生活,留下美好记忆。充满现代时尚的广场令人印象深刻,展翅的山鹰是大凉山的骄傲,熟人朋友在这里跳得挺欢腾的。






题西昌知青篝火晚会
知青聚会彝家地,月城又见篝火燃。莺歌燕舞喜庆日,火树银花不夜天。
踢踏劲鼓邛海浪,玉音缭绕螺髻山。“阿米”轻摆百褶舞,“却波”逍遥菩萨颠。
翩翩老太手牵手,帅帅小伙肩并肩。插队落户今嘉宾,苦尽甘来应开颜。
五、游览螺髻山
结束了知青博物馆的活动,我们一行前往螺髻山。山下广场上有象征螺髻山的现代雕塑。坐游览车上山。可看到山中溪水细流淙淙,深秋天气萧杀,树叶败落,只有苍翠松柏在寒风中挺立。步行上山有石梯小径。缆车上行,星星点点的雪迹开始出现。黄褐色的苔藓植物附属在枯死的树干,树枝上的绿萝标志着山上的空气非常清洁。高山杜鹃随处可见,大雪逐渐铺满山林,成就林海雪原。下缆车步入登山石阶,跨进冰雪世界。这是成都人难得一见的雪景。玉树琼花大地一片白茫茫,到处都是好景致。




就在顷刻间,漫天飞雪,天空满是小冰晶。在大雪中登雪山别有一番滋味。雪地中还有红叶散发坚强不屈的风采,令人惊喜。越往上,道路等一切都掩埋在雪被之中。飞雪里,乱石枯木也仿佛被注入了灵气。



高山湖泊无疑是螺髻山的瑰宝,薄雾中的湖光山色更加迷人。如诗如画的景色引人驻步不前。有情有景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在螺髻山中部看山景,远山连绵,云遮雾绕,起伏不断。螺髻山理所当然主要以自然风光取胜,但愿永保其自然风貌!





游螺髻山有感
携友漫步螺髻山,银装素裹只等闲。大雪纷飞送瑞景,薄雾轻笼迷望眼。
春催嫩绿杜鹃艳,秋抹脂红霜叶染。夏雨滋润青峰翠,冬雪弥漫白发卷。
冰湖冻亭玉屏厚,曲廊镜水瑶池远。大小龙潭不冻水,南北峻峰难见巅。
险峭引来八方客,美景耐得四季观。四十余年眨眼过,有缘终见名山面。
山脚下有彝族勇士文格阿鲁骑马拉弓射箭的雕塑,十分威武。下山后回望高山美景及盘山公路和远处隐约可见的村庄,令人难忘。


游螺髻山下的彝寨。这是为旅游开发而修建的特色风情小镇。依山借水,错落有致,规模宏大,民族特色突出。背景是雄伟苍翠的螺髻山脉。小镇装饰装修非常民族化,房屋很有格调,整个寨子风光不错,就是人气不足。



六、到了西昌,普格的瀑布温泉值得一游。这是世上少有的瀑布温泉。山间弥漫的雾气因温泉而蒸腾,形成山间奇观。河中的流水就是温泉水,山中的植物也因温泉瀑布而特别茂盛。令人称奇的是温泉就是山上喷泻而下的瀑布,重复一次,从山上滚滚流下来的瀑布都是温泉水。河床中的石头有不同层次的黄褐色相当漂亮。整个山沟都云蒸雾霭。目前此处仅有唯一的温泉山庄。当然现在可能改观了。



在普格县城也有一个古代温泉,现在是普格县重要的接待宾馆之一。已经建有成套的园林格局,温泉就在宾馆公园之中。花园种植各种色彩艳丽的奇花异草。宾馆中河流悬崖上建筑一座不大的色彩夸张的桥梁。桥下是冷水鱼养鱼场。河边美丽的五色梅小花和黄叶打扮着秋天。我们四个老知青在桥上可悠然观景,可谓悠闲自在,气定神闲,闲庭信步,闲中有乐。正是:四闲老知青,四贤过来人。



6,题普格瀑布温泉
蜀中山水天下奇,瀑布温泉世上稀。热出深岩腾浓雾,泉自飞流汇湍溪。
青峰翠岭风水地,茂竹修林宜山居。温波热浪头顶落,咆哮如雷奔腾急。
流清溢彩峡谷秀,浴温泡泉游人迷。资源虽好开发慢,还嫌入山道路崎。
七、 从普格回西昌途中,透过薄薄雾气可以远观欣欣向荣的邛海。邛海边上泸山被称为川南胜景,光福寺是泸山第一古刹。原名大佛寺,建于唐代。庙宇前照壁上是明代杨升庵火把节夜宿泸山时的题诗。《泸山观火炬咏怀》:"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对当时西昌的火把节作了相当夸张浪漫生动形象的描写。
进庙宇得拾阶而上。站在光福寺门前回首可将妩媚的邛海全貌尽收眼底。可以隐约看见对面著名的邛海小渔村。



庙宇外众多顽皮的山大王引人注目。它们经常练摊,抢游客手中食,手艺不错。只有母爱是共同的,不分种类。比起动物园笼子里的同类幸福多了。回归山林,玩耍嬉戏,机灵活跃,好奇贪婪,淘气不休,本性尽显。可以从瓶子里将饮料喝出来,是个机灵鬼啊。



光福寺庙宇建筑古朴精致,园内古木参天,宝塔庄严,深得中国古木建筑精妙。实为佛门清凉净地。虬枝伸天的九龙古柏是寺中宝物。秋天的邛海有彩叶相伴,黛山为友,风和日丽,水碧浪轻,垂柳含烟,旅游胜地,名不虚传。


归来途中经过彝海,这里到处杀猪,准备过彝族年了。


2011年秋季原作 2020年1月12日始发 2020年6月修改并加配原来照片 部分照片从本人录像片中翻拍,故效果不理想。
喜游老生 晓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