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阿斗,就想起一个字“傻”。他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幅傻里傻气的样子,尤其是“乐不思蜀”的事情,让人可笑又悲叹。那么,《三国演义》中写道:阿斗小时候被赵云从曹军包围中救出,结果被刘备摔了,难道是被摔傻了?这件事情的描述到底可信不?
三国演义给人们呈现的刘禅,是一个十分昏庸无能的人,似乎脑袋不好使,经常做出一些让别人看来傻的举动,所以人们经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刘禅。但是说来也奇怪,刘备一生英明,可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个蠢笨的儿子?
再看看《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桥段,长坂坡一战,刘备被曹操打的狼狈不堪,赵云负责护送刘备家眷。糜夫人为了保护阿斗,拒绝赵云让马,跳井自杀。赵云把阿斗裹在怀里,左右厮杀,在曹操万军之中七进七出,连杀曹操多员大将,阿斗还在襁褓之中,经历如此的场面,没有被吓死,就算不错了。可是,没想到赵云把阿斗交给刘备时,刘备“啪”的一下就把阿斗摔在地上,并说:“汝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
可怜的阿斗,很多人猜测阿斗就是这个时候被摔傻的,可刘备毕竟是他亲爹,怎么可能舍得如此摔呢?有人说:这是刘备的计谋,目的是想要忠心耿耿的赵云。
刘备死后,阿斗继承蜀汉大统。诸葛亮这么罕见的大才,尽心尽力辅佐和教导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整出个“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谈。那么,刘禅到底是赵云在搏斗时被吓傻的,还是被刘备摔傻的呢?
答案两个都不是。《三国志》记载,长坂坡一战赵云负责护送刘备家眷没错,可是赵云等人压根就没碰到曹操大军,所以刘禅压根都没有被摔过。真实的刘禅,权术智谋不必他老爹刘备差,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诸葛亮死后他还当了30年的皇帝,试想在三国这个乱世,若是弱智的低能儿,怎么统领蜀国,恐怕早就被灭或者取代了!
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问题,不要以为刘禅表现出来的软弱就是无能,其实刘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保全了蜀国的百姓,这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一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演奏蜀中乐曲并歌舞助兴,蜀汉旧臣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唯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入厕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着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忠恳老实,从此再也不怀疑他啦。
刘备在夷陵大战中败给了东吴的陆逊,蜀国元气大伤,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刘禅继位,史称西蜀后主。
难道刘禅真的是这样软弱无能,不堪大用吗?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可以从下边的记载看出一点端倪:据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记载,刘备遗诏中明确地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句话说的就是诸葛亮夸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才堪大用,皇位可以放心传给刘禅。这也就是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都十分相信刘禅的才华。
当时的刘备有三个亲生儿子,分别是刘禅、刘永与刘理。刘禅是刘备的长子,按照中国古代惯例,这个皇位当然是由他继承,但当时是三国时期,可谓是动乱不已,而当时的蜀汉这个国家也才刚刚建立,根基根本还没能稳定下来,外面还有魏国和吴国的不断侵扰。因此刘备在考虑接班人时必然是非常谨慎的,而且在此之前,也有立贤不立长的先例,如果刘禅真的是那么昏庸无能之辈,刘备肯定是不会把皇位传给他的。
刘禅在位41年,蜀国老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蜀国也未出现内忧外患,其实也能证明他有智慧。刘禅在公元223年登基,一直到公元263年才成为亡国之君,称帝总共41年,而且是在三国时期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家要知道,在三国那种群雄割据、战乱不断的年头,能够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肯定是不行的。当然有不少人把刘禅能够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但是,诸葛亮其实是死于公元234年,在他死后,刘禅仍做了30年的皇帝,如果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又怎么能延续30年的执政生涯呢?
刘禅肯定算不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也绝对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其实早应该给他摘掉了。最后要说的是,刘禅是很有智慧的人,能把江山坐稳41年,牢牢掌握权力,可见其帝王手段,蜀国地处四川,资源匮乏,加上连年北伐,其实能不内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刘禅到底是怎样施政的呢?
在制度上,在诸葛亮死后,他马上废除了丞相制度,让费祎当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由一人一把抓。后来蒋琬病死,刘禅干脆自摄国政,直接执掌大权19年,如果不是因为诸葛亮执政的时候六次出兵伐魏、姜维九次出兵北上,都徒劳无功,消耗国力的话,没人敢说蜀汉偏安能维持多久,也许三国鼎立的局面会多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拉拢人心。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灭族,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么说。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提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诸葛亮和刘备是什么人,这不用多说了,他们说行的人,难道会差吗?
关于“乐不思蜀”这件事,很多人认为刘禅这是在保命,这或许是刘禅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殊不知,如果刘禅当时不这么说司马昭会留他一命吗?
司马昭如果想杀刘禅,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作为阶下囚的刘禅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所以想要保全自己性命,必须让司马昭认为他是儒弱无能的,认为他已经放弃反抗的。所以乐不思蜀的这个形象正是刘禅最好的伪装,这样的形象才会让司马昭放心,才能保证刘禅自己的性命。这在当时身处绝境的刘禅最好的选择,称得上是上上之策。这样行事的刘禅,难道不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吗?
而且刘禅更清楚一件事,别说是司马昭这样的枭雄,就算是换了谁都不会让一个在当地统治了几十年的皇帝回到自己的故土,如果真的让刘禅回去的话,也许没有到蜀国,刘禅就遇上了“意外”挂了!所以他明白,想要活命,他应该怎么做,事实证明,他保全了性命,成了寿终正寝的安乐公。
刘禅为什么选择投降司马昭而不是抵抗?
在古代历史上,投降的人总会被人冠上一个并不好听的名声,不管这个人以前有多么高贵或者是英勇,一旦投降,便一定会有人议论纷纷。“投降”两个字,似乎已经和“屈辱”“无能”这一类的词挂上了钩,被人们认为是懦弱的。司马昭攻打蜀国,而刘禅选择了投降,是什么让刘禅做出这样的决定?为什么他没有奋力抵抗呢?
在成王败寇的封建社会,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刘禅的不战而降,苟且偷生一直让刘禅是个反面人物。打仗死的是士兵,受到伤害的是百姓。如果抵抗太强的话,可能还会被屠城。魏国不是没有屠城的经验,因为曹嵩(曹操父亲)的死,徐州十万百姓被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决定投降。就因为这样,刘禅有了卖国的骂名。有人想说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刘禅为什么不能被赞扬,难道这样的他不是英雄么?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失败者,所以就不配拥有荣誉吗?
当时邓艾与钟会分二路进攻蜀汉,蜀汉主要的军力都由姜维率领与钟会对战,而邓艾此时偷渡阴平兵临城下,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刘禅手上没有军队与邓艾相抗衡,在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投降。
首先,绵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诸葛瞻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率领大军直接到达成都。朝中很多大臣都人心惶惶,全都没有了主意。臣子们向刘禅提出的建议不是逃亡东吴,就是要求南下,没有人说要坚守城池,他们不觉得蜀汉能逃过此次大劫。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坚守之法。
其次,成都内的军队实力不及邓艾,在当时的情况下,反抗只能产生更大的死亡。如果刘禅真的与邓艾对抗,成都就会成为主战场,那么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因为这场战争会家破人亡。而且这场战争不一定能打的赢,如果坚持到姜维的援军,赢了,但是蜀汉在短时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战争。东吴和魏国随便哪国来攻打,都是必败之势。如果还是输了,那么亡国的是百姓,他们的生活会更加的困难。刘禅是蜀汉的君主,他的选择将会决定整个蜀汉百姓的生死,有哪个君主愿意做亡国奴,愿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他心里有百姓,他就没得选择,只能投降。
易中天先生说的,刘璋不战而降刘备就是对的,刘禅不战而降司马昭就是错的吗?
所以,我认为刘禅不但不傻,而且很聪明,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