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历史课堂活动有效性研究》微课题结题报告

(2018-12-20 08:57:42)
标签:

教育

 

一、  研究缘由

(一)开展课堂活动是“生本课堂”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实现途径。新课程改革推崇 “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打造 “生本课堂”。“生本课堂”必然要以学生为主体,释放学生学习活力,提升学习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必然要求开展课堂学生活动,把开展课堂活动作为支撑和实现“生本课堂”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二)开展课堂活动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和实施平台。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众所周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主要依托课堂得以实施和实现。只有将学生激发起来,开展课堂学生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课堂学生活动为驱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态,注重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生成,才能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拥有重要载体和实现路径。

(三)当前课堂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需要研究提高。当前课堂生态中,课堂活动的开展良莠不齐,效果各异。虽然,“一讲到底”“满堂灌”的传统课堂已被广大教师所摈弃,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课堂学生活动,可是还大量存在“活动可有可无随意取舍”、“为活动而活动”、“低效活动”、“活动的形式化与浅层化”等状况。这些状况急需研究并提供相应的策略和实施建议,以提升课堂学生活动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  研究现状

课堂活动是新课程改革(2001年秋季开始试验、实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人们热衷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知网中按“文献分类导航”精确搜索2001——2018年包含“课堂活动”的所用层次的期刊文章有1811条结果,可谓良莠不齐,高下参差。精确搜索2001——2018年包含“历史课堂活动”的所有层次的期刊文章仅有24条结果,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其中大部分是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活动和历史活动课即第二课堂的。

对初中历史课堂活动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中学历史教学》 2003年第6期吴建红的《试谈如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活动课》、2004年第6期《历史教学问题》潘伟东的《中学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8期陆秀莲的《领悟课标理念  优化课堂活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张志荣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历史活动课即第二课堂的代表性文章有《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3年第1许伟的《历史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创新教育》,涉及历史课堂活动单的代表性文章有《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朱亚新的《浅谈历史课堂活动单的有效使用》。对高中历史课堂活动进行探究的代表性文章有《历史教学》200712期王生的《这样的课堂活动有意义吗》一文。由此可见,高中历史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还很薄弱,在其他领域诸多研究文章中显得“势单力孤”。

教育部制定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作为新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为今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举起了指挥棒,指明了前进方向。以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背景下,进行历史课堂学生活动有限性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方面的文章几乎未有出现,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三、研究目标 、内容 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课堂活动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该项微课题的研究目标就是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历史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有效、易操作、可复制的建议或策略。

(二)研究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历史课堂学生活动有效开展的方式方法、指导原则、实施建议、评价机制、理论总结。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学生、教师对课堂活动想法、建议的个别访谈拟定调查问卷的内容。分析调查问卷,归类整理,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制定有效可行的课堂活动设计方案,选择实验班级,进行课堂活动教学实践,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历史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活动设计原则及过程。反思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然后再实践,即“方案——实践——改进方案——再实践”的模式。

密切关注面前的问题,抓住典型“问题”进行利用与引导,在课堂上改变活动设计的模式,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同伴评价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文献研究法

认真阅读相关著作,学习先进的理论及经验,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学习名师对课堂活动设计的理念、原则、方法,搜集、整理出适用于本校的课堂活动的方法与手段。通过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用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堂活动有效开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帮助与参考,本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3、个案研究法。

通过案例解读,分析师生双方在课堂活动开展中的行为变化数据,从具体的案例中总结分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历史课堂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策略。

四、   课题研究过程、成果分析

(一)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文献探索与调查研究,明确课题的相关资料和理论支撑,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及时完成申报和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是相关方案的具体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做好资料的积累和论文的撰写。

第三阶段是汇总阶段,逐步将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二)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如下收获:

1.开设了专门博客,记录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点滴收获。创建了课题研究的专门博客,把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其中包括,阅读书籍的感悟和经典语句的摘抄,相关权威文章的分享,外出参加相关培训和教研活动的照片和心得体会,开展相关教研课的照片和视频片段等,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理论引领和课堂实践相结合,收效良好。

2. 探索了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历史课堂学生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方法

1)高效的目标引领策略。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及学生活动的出发点,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最新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

2)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 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3)有效的合作交流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通过合作探究,一方面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有效的家国情怀渗透策略。以实现情感体验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为此,教师在课堂学生活动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其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3.搜集了相关资料,结合教学实践,撰写了《“项目式学习”在历史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一文,发表在《海中教育》,并被《中学政史地》2019年第3期采用。

4. 20184月,课题组成员蔡春娥老师为山东郓城县教育代表团执教公开课《罗斯福新政》,11月参加海门市优课评比获一等奖第一名,把我们的研究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得到良好的检验。并代表海门市参加12月上旬在如东市马塘中学举行的南通优课评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