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老同学发了个朋友圈,大意是曾经有个可以对药品流向进行有效监管的网站——“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这个平台由食药监牵头,中信二十一世纪(后被阿里收购)开发,最初主要为了监管特殊药品,后来延伸到了中药注射液,最后所有药品都需要纳入监管的平台。这个平台最后因为,湖南养天和等几家医疗连锁店的诉国家药监局而停了下来。同学转发新闻顺便发了个感想,叫“在人性面前,技术是不堪一击的”。当然他主要感叹的是这个系统被叫停了。
由于我自己一直和医药批发零售打交道比较多,这个事情算是亲历者。电子监管,从医药企业生产赋码,出厂扫码,再到各级批发企业都需要入库扫码,出库扫码,完了零售店出库入库扫码、销售出库扫码,如果是连锁企业,总部到门店也需要扫码的,扫码后再上传到电子监管平台。这就是电子监管的操作过程
平心而论,电子监管确实可以达到药品的流向监控。然而这几年暴露的医药安全事件,更多的是出在源头,是生产企业的问题。这次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生产的都是假货,流通管的再严也没毛用。还有文中提到的山东疫苗案,运输中不用冷链运输导致失效,出入库照样扫码,却对质量起不到监管作用。扫码也只是解决了流向的问题。这也应了同学的话,人性面前,技术不堪一击。如果要偷工减料,而监管收了黑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用什么样的电子监管也没用。
再说说这个电子监管平台,从生产到流通,再到药店,都是反对的。为啥呢,因为只添了麻烦,增加了成本,比如厂家需要购置赋码设备,赋码软件,完了上传,流通企业购买手持终端设备,药监卖三千多一把,还没有搞价的余地,大点的批发企业强需要几十把,同样的人就得多数十个,出入库时扫码环节需要增加操作人员,这个是最大的成本。这个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发生问题时,好去追踪,但是对企业来说,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最后这个单还得最终消费者来买。据说一年增加的成本超过150亿,而这还没算上医疗机构,最后到终端老百姓就会增加300亿的成本,用全社会增加的成本搞了一套追踪的系统,却追踪不了利欲熏黑了的人心,没法解决解决源头的问题。
http://s7/mw690/00709KSSzy7mmSQ652C8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