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CDS与金融危机(上)

(2017-12-04 17:23:51)
分类: 转载

上周我们讲了一个概念叫“股权掉期”,是一种金融工具。忘记了的同学可以点击文末的链接,复习一下。昨天我们又介绍了“掉期”的另一种,叫信用违约掉期,简称CDS,还讲解了世界上第一个CDS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错过的同学可以看看昨天的文章。后来我们说,CDS是造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

当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案例,CDS这个金融产品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大的错误和灾难,都是无数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之后产生的。所以今天和明天,我们就借着金融危机这个案例,来研究学习一下当时金融危机发生时的一系列因素。同时我们也会讲解一些非常关键的金融知识和概念。之后,在咱们讲到华尔街专题的时候,我们还会再来复习以及延伸,帮你完善整个框架。

今天,我会为你讲解四个金融相关的概念,明天我会再讲四个。把这八个概念串联起来之后,你就会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和证券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金融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了。

一、次级贷款(Subprime Loan)

你可能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的别名也叫“次贷”危机。这里的“次贷”就是“次级贷款”的意思。

所谓的次级贷款(subprime loan)其实不难理解。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个信用社会,所以在贷款的时候会根据信用分数来划分级别,一般就是高、中、低三级。最高级就是那些信用好、收入稳定可靠、自己债务情况非常合理的优良客户; 而最低级就叫“次级”,就是那些收入证明缺失,或者负债很重,或者过去有过各种违约记录的,最难贷到款的人。 而中级也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爆发原因,就是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把太多的钱借给了信用级别最低的这个群体,最终他们还不上这些钱,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可调整利率贷款 (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那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要借钱给这些人呢,难道金融机构不知道风险么?本质上,还是因为贪婪。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差不多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开始,美国经济开始走弱。所以美国的政府机构美联储为了提振经济、降低失业率,就开始多次降息。本来泡沫之后股票就处在低迷期,而利息再降下来之后,像债券这种产品的收益率也不高了,所以大家手里的钱就没有地方投了,结果就转向了低迷很久的房地产。

所以从2000年到2006年这一段时间里,美国的房价开始猛涨。能贷到款的优质人群基本上都贷款买房了,但是市场里还是有很多钱,又没有什么好的投资对象。这时候,大家就开始盯上了次级市场里面的这些用户。而且美国政府这个时候也在给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施加压力,希望他们可以放宽贷款的标准,能发放更多的贷款给那些低收入的、信用不好的人群,让他们也买房,这样能够刺激经济。而对于贷款的这些金融机构来说,反正有钱挣总是好的,于是那段时间里,它们就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

而且,为了把贷款的门槛降低,美国这些机构也是绞尽脑汁。比如当时有个著名的可调整利率贷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简称ARM,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第二个概念。

这个概念什么意思呢?我之前说过,金融行业里面有大量的术语和名词,不是这个行业里的人经常听得云山雾罩的,但大部分东西的原理其实都不复杂。

比如这个可调整利率贷款ARM,其实意思就是说:为了照顾你穷,当你借贷款买房的时候,前几年先给你一个很低的利率,比如1%~2%,让你少还点利息;等过了三年或者五年甚至七年,利率再一下涨上去,比如一下跳到8%或者10%。这样有一种引诱次级人群多来贷款的效果。

我们在这里听可能觉得这个是自欺欺人,但在当时市场很热的时候,大家是不在意这种细节的,赶快借钱买房才是最重要的事。

当然,这些向外贷款的金融机构也有一些设计。在开始几年贷款利率低,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借钱买房;等到过了几年,利率一下涨上去了,有一些人还不了钱了,违约了,那么贷款公司只要收回这个作为抵押品的房子然后卖掉,就能弥补损失了。甚至还能赚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那个时候市场一片大好,谁也没有想到美国的房产市场后来能跌掉一半。

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想象一下,一个拿着很低工资、勉强过活的人,上午走进房贷公司,不需要提供什么担保,下午就可以获得贷款买房。甚至还能0首付。这是非常可怕的。

三、资产证券化

 所谓的资产证券化,就是把资产变成证券,然后进行交易。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在刚才贷款买房的例子里,金融机构借给一个人一笔贷款,假设借了100万美元,20年还清,最后连本带利要还120万美元。这时候,相当于这个金融机构就有一个资产,这个资产就是这笔120万美元的债权。

你知道,人都是非常贪图挣快钱的。比如这120万美元是挺好,但是都收上来得20年以后了,所以这个金融机构就想,有没有可能马上把这笔钱收上来呢?

这个时候,它就可以做一个“资产证券化”的处理。比如,它直接把这笔120万美元做成一个产品,以108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个时候,就有人可能想买这个产品了——因为明显这里面有个差价,也就是投资收益可以赚,只要这笔钱最后能收上来,自己就赚了。

所以,这笔债权就变成了一种证券,或者说是金融产品,可以进行交易和买卖了。

在这笔买卖中,贷款机构很开心,因为它直接拿到了108万美元的现金,而且万一这个人未来违约了,还不起钱了,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风险已经转嫁出去了;而买这个产品的人呢,本来钱也要做投资,正好可以投在这里获得收益,虽然有风险,但是可以承担。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什么:它就是把一些有未来潜在收益的资产,或者说未来能带来现金流的东西——比如房贷、学生贷款、商铺厂房的租金收入,甚至专利或者图书版权的收入——打一个包,瞬间变成一个可以收现钱的、能随便交易买卖的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风险是不断流转的。简单粗暴点说,这就是一个不断“甩锅”的过程,最后到谁手上爆炸了,那谁就要承担后果。所以在这整个交易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大家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给这个资产包定价,为自己负责,最后就形成一个所谓的市场价格。

另外你可能觉得,买这个产品的人听起来风险有点大啊。其实,在真正打包和包装的过程里,被打包的资产经常是各种各样东西非常复杂的组合,到最后大家都只能用非常复杂的数学公式才能计算这个资产包的价值了,并不像一个人单纯借贷款那么直观。所以不夸张地说,很多时候金融市场上流动的很多金融产品,连买卖双方自己也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是什么东西。

四、信用评级机构

金融市场里有一种机构叫做信用评级机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

所谓评级机构,可以简单理解成给各种资产来打分的机构。他们设立了一整套给各种资产打分的算法和系统,来评估政府、公司以及各种机构各种产品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也就是风险有多大。评级机构是一个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帮助投资人和资产之间形成一个很好的参考,促成一种比较公平的价格。所以, 评级机构最重要的就是公信力 

一般来说,评级机构的打分分为很多级。最高级就是AAA,比如美国国债就是类似的评级,评到这种级别,意思就是风险非常低,几乎没有违约风险。再往下,还有AA、A、BBB、BB、B,一直到C。

但是在这次金融危机里,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的影响非常不光彩。因为它们给很多本质上风险非常高,甚至在市场里被称为“垃圾”的产品打出了AAA的评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你在江湖上行走的时候,难免不受他人的影响。所以对很多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而且评级机构这么多,你不做别人就会做,这样你不但得罪人,还丢失了客户。所以最终,大家明明都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考虑到里面的利益关系,最后还是把一些很糟糕的产品伪装成了AAA评级,最终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崩溃。

另外还有一个小的背景。之所以评级机构在整个链条里非常重要,是因为很多大型的,尤其是国有的金融机构,在政府监管规定下是必须有多少比例的钱是配置在评级三A这种风险比较低的产品上面的。比如那些退休基金、政府基金、保险基金等等都有这种要求。所以你要真是直接把这些次级贷款拿出去,可能连BBB的评级都没有,就没法卖给这些钱又多,审核又没那么严格的金主了。所以玩家们就要把评级机构也拉下水,一起把这个金融游戏玩下去。

但是,评级机构再不作为,也不能直接把风险这么高的次级贷款打一个AAA的评级。这时候,聪明的银行家们就入场了,他们使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手段,把这些垃圾包装成了黄金,最终导致了市场的崩盘。(来自得到网友分享的《张萧雨的商业案例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磨难于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