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育原理》有感(熊丽君)
(2018-05-10 10:15:42)分类: 读书交流 |
时代在变,德育在新
——《德育原理》读书心得
海盐高级中学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完易连云教授主编的《德育原理》这本书的感受,我想“豁然开朗”并不为过。身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岗位不久、只有近三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新教师,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惑和不解,甚至一度陷入迷茫,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仿佛拨开了重重迷雾,顿觉心明眼亮起来。
本书对当代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原理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在教材编写方式上加入了真实的教育案例和分析,可谓集理论性与可读性为一身。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时代性,能紧贴时代背景,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今的德育工作更有指导意义。该书共分为四个篇章:一是“变革与困惑:当代学校德育的境遇”,二是“谁是教育者:学校德育中的教师与学生”,三是“‘教’与‘不教’:学校德育的过程、实施、管理与评价”,四是“继承与借鉴:传统学校德育及其发展”。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阅读的认识吧。
1.创新认识:走出学校德育的现代困境
当前的学校德育正面临着封闭的德育观念与开放的社会变革之间的疏离。“大多数学校在德育观念上与外界的合理交流、借鉴不足,甚至还处于闭塞状态,使德育观念更新、发展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但学校仍固守阵地,没有将学校德育观中心定位,没有将新时期的德育要求重新整合,造成恶性循环,与社会难以全面接触、相融。”(P229)如果认识不到学校德育面临的这种时代困境,就会失去现代德育得以有效展开的契机,无法实现现代德育的科学定位。比如一说起高中生在校园内玩手机、谈恋爱问题,老师们必定谈之色变,学校更是将其提高到处分的高度严加惩戒,目的就是严厉打击此类严重违纪事件。但事实上,这类问题屡禁不止,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班主任个人,都为这些问题苦恼不已,没法拿出什么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我看来,这正是忽视了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一遇手机就是先上缴后处分再回家反思,一遇早恋就是先“棒打鸳鸯”再各自通报家长领回家。这样的德育手段真的有用吗?在我看来,效果未必明显。拿早恋问题来说,也许十年、二十年前这样处理,对学生可能有比较大的震慑力,但如今的高中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更趋成熟,在情感上也有更强烈的需求,如果还是采取强硬措施予以打击,可能会出现反弹,适得其反。即使学生迫于处分的压力勉强收敛,也只是在跟老师们玩“捉迷藏”,背后可能更加变本加厉。倒不如,循循善诱,既可以借助班会课阵地进行理性宣传,也可以通过课下谈心给学生合理建议。首要态度是不赞同,如果学生执迷不悟,那么就要阐明哪些底线和准则需要遵守及违反的后果,同时建议该以何种方式促进彼此共同进步。如果学生依然违反准则要求,甚至出现了更恶劣的后果,那么老师可以适时给出解决方案或补救措施,再辅以一定的惩罚手段。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正视青春期面临的问题,
2.创新角色:改变传统的“强势教师”
“在工具理性化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下,教师的角色被严格限定,教师必须满足学校、教师对升学率的需求;同时,教学工作又是教师自己赖以维生的唯一手段,所以教师的担负很重。”
“为了满足来自各方的要求,保住自己的饭碗,他们可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甚至教育良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多数也是被动的、单调复制的。”(P24)
身为教育者,在很多方面我们认为如何行动才是道德的,或者被动认为如何行动才是道德的,但在学生那里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现代德育的特点是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合作、交往和对话,共同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道德矛盾和冲突。”(P48)所以,在新型德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重新定位。本书指出了三点:1.教师既是道德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2.教师既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3.教师既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我想,这才应该是每位德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方向。
因为时间紧,毕业班任务重,本书第四章我只是略读一二,但本书所阐明的德育新原理、新理念,却为日复一日的枯燥德育工作注入了新思路、新血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不妨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让德育工作常做常新,真正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