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假借述略(二十一)
(2017-11-21 23:08:54)200、为,①wèi为通谓,认为,说。《列子·汤问》:“孰为汝多知乎?”为通谓,称为,叫做。为通谓,言说;告诉。《墨子·公输》:“宋,所为无雉兔孤狸者也。” ②wěi为同伪,做,作,干,搞。《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又《左传·定公十二年》:“子为不知,我将不坠。”为通伪,假装;欺诈。③é为通讹,教化,感化;化育,化生。
201、文,①wén文同纹,纹路,纹理;斑纹,花纹。宋沈括《梦溪笔谈·活版》:“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又《左传·隐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②wèn 文同汶,不明貌。汉焦赣《易林·明夷之蛊》:“文文墨墨,忧祸相杂,南北失志。”《敦煌变文集·韩朋赋》:“新妇昨夜梦恶,文文莫莫,见一黄蛇皎(绞)妾床脚。”文文墨墨,即文文莫莫, 犹言模模糊糊。《敦煌变文集·韩朋赋》:“新妇昨夜梦恶,文文莫莫,见一黄蛇,皎(绞)妾床脚。”③wěn文同紊,紊乱,殽乱。《书·洛诰》:“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 ④mín文同忞,自强,勉力。明杨慎《升庵经说·文莫解》:“《晋书》栾肇《论语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陈骙《杂识》云:‘《方言》:“侔莫,强也。”凡劳而勉,若云弩(努)力者,谓之侔莫。’”⑤mǐn文同闵,忧患。《礼记·儒行》:“不闵有司,故曰儒。”注:闵或作文。清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九据此谓“是‘文’与‘闵’通。”
202、亡,①wú(一)亡通无,没有。《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水经注》“湿水”:“燕语‘亡’为‘无’。”又《五行志》引《诗》:“尔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尔德,以亡背亡侧。”《大雅·荡》本作“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二)亡通毋,表禁止。②wàng(一)亡同妄,狂妄。《庄子·庚桑楚》:“女(汝)亡人哉!”又《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无),月无亡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亡同妄,迷妄之人。《庄子·庚桑楚》:“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高亨《诸子新笺·庄子·庚桑楚》:“亡借为妄,古通用。”亡同妄,逃亡者,流亡者。《礼记·大学》:“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二)亡通忘,忘记。③bù亡通不,表否定。按“亡”古可读作“无”,与“不”音近。《汉书·贡禹传》:“方念天下饥馑,可亡大自损减以救之,称天意乎?” ④fǒu亡通否,应对时表否定。按:“亡”古可读作“无”,与“否”鱼之旁转,音近。又《至乐》:“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⑤méng亡通盟,结盟。按:“亡”“盟”古音均在阳部明纽。许维遹集释引刘师培曰:“‘亡’即《左传》‘盟大夫’之‘盟’,‘亡’‘盟’音转。”陈奇猷校释:“《管子·法禁》:‘举国之士以为亡党。’即‘盟党’,亦以‘亡’为‘盟’。”
203、物,①mò物通歾、殁,死亡。班固《汉书·苏武传》:“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物,叚(假)借为‘歾’。”《史记·张丞相传》:“其心冀幸丞相物故也。”《汉书·刘向传》:“物故流离。”②mèi 物通䀛,久视。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物,叚(假)借为‘䀛’。”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物,鬼物也。”又《扁鹊仓公列传》:“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曰〕:‘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③wù(一)物通勿,不要。《论衡·谴告篇》作‘时物有间之。’是古字本通也。”(二)物通沕,潜藏、隐没。《淮南子·原道训》:“追则能应,感则能动,物穆无穷。”《汉书·贾谊传》:“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按:物穆,即沕穆,精微深远貌。④wěn 物通刎,用刀断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客主人分》:“退敢物颈。”物通吻。宋话本《碾玉观音》:“有诗道:杜鹃叫得春归去,物边啼血尚犹存。”
204、悟,①wù(一)悟通晤,面对面,相对。王羲之《兰亭集序》:“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晤面,会晤。《潜夫论·明忠》:“过耳悟目之交。”汉王符《潜夫论·明忠》:“过耳悟目之时,未恩未德,非贤非贵。”(二)悟通寤,睡醒。②wǔ(一)悟通牾,抵触。《韩非子》:“大意无所拂悟。”(二)悟通忤,逆,不顺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作“大忠无所拂悟”唐张守节《正义》:“拂悟,当为‘咈忤’,古字假借耳。”《太平御览》四六二引“悟”作“忤。
205、缙,wǔ缙通捂,插。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06、无,①wú无通毋,不要,别。《史记·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又《诗·周颂·烈文》:“无对靡于尔邦。”②hū无通幠,覆盖的布。③xǔ无通鄦,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故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后以封地为姓氏。假“许”为之,周宣王时有无专。
207、乌,①wú乌通无,没有。蒲松龄《聊斋志异·山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②wū乌同呜,呜乎。③jiān乌通监,吐出。
208、郄,①xì郄通隙,空隙,隔阂,裂缝;引申为嫌隙, 嫌怨,仇隙。《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却。”又“令将军与臣有郄。”《战国策·燕策(一)》:“与寡人有郄。”又《燕策(二)》:“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正字通》:“郄,同隙。”郄通隙,开始,初始。②què郄通却,退却,后退。《墨子·备穴》:“以茅救窦,勿令塞窦。窦则塞,引版而郄。”宋鲍彪注:“‘郄’‘却’同。言多获,车重不前。”《吕氏春秋·任地》:“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
209、希,xī(一)希同稀,稀少,稀疏,罕见。《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尔雅》:“希,罕也。”《论语·先进》:“怨是用希。又,十世希不失矣。”孔注:“少也。”《吕氏春秋·原乱》:“祸希不及身。”注:“鲜也。”《孟子》:“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注:“希,远也。”(二)希同晞, 干燥;晒之使干。按:《方言》:“晞,暴也。”宋周敦颐《通书·志学》:“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三)希同睎,仰慕;企望,企求。《后汉书·党锢传》:“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世(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注:“希,望也。”(四)希通鵗,北方雉名。 ②chī希同絺,细葛布。《周礼·春官·司服》:“祭社稷五祀则希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希,本又作‘絺’。”③zhǐ 希通黹,刺绣。《周礼·夏官·弁师》:“五采缫十有二就。”汉郑玄注:“希衣之冕。”④jì 希通冀、觊,希冀。《后汉书·吴良传》:“希旨偶俗。”
210、熙,①xī(一)熙通嬉,嬉戏。欢乐,快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熙,叚(假)借为‘嬉’。”(二)熙通禧,幸福,吉祥。茅盾《子夜》:“双桥镇上依然满眼熙和太平之盛。”②xǐ熙通喜,光明。按:“熙”字本义为光明,《尔雅·释诂》:“熙,光也。” ③hāi熙通咍,嘲笑。按:“熙”“咍”既同声母,又同在之部,故得通假。张纯一校注:“熙,戏也。”徐复谓:“熙”即屈原《九章·惜诵》“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咍。”
211、见,xiàn见同现,暴露,呈现,露出来。《战国策·燕策三》:“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出现。辛弃疾《西江月》:“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现在。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展现,显示,表露出来。唐韩愈《杂说四•马说》:“才美不外见。”见同现,使……现。《墨子·公输》:“见我于王。”见同现,现成。
212、昔,①xī(一)昔通夕,夜晚。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此陵宿昔之所不能忘也。”又《庄子·天运》:“通昔不寐矣。”《广雅》注:“昔,夜也。”(二)昔通惜。《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可昔心,错钝拟在后,儿孙不勘(堪)矣。”郭庆藩《集释》:“案‘昔’犹‘夕’。通昔,犹通宵也。”《韩非子·奸劫弑臣》:“县(悬)之庙梁,宿昔而死。”宿昔,即“夙夕”,早晚。②cuò昔通措,措置;犹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姓争》:“昔刑不当,居则无法,动则爽名。”玄谓‘昔’读‘履错然’之‘错’。”按:明焦竑《笔乘》卷六〔古字有通用假借用〕条云:“‘昔’读为‘错’,昔,‘错’古省文。”紾,纹理粗糙。昔通错,交错。③zuò 昔通昨,从前,过去。《周礼·酒正》:“二曰昔酒。”《书·无逸》:“昔之人无闻知。”昔同腊,干肉。④zuó 昔通作,兴起。
213、孅,xiān孅通纤,细小,精细,细微。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说文》:“孅,锐细也。”段注:“孅与纤音义皆同,古通用。”《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妩媚孅弱。”师古曰:“孅,细也。”《汉书·王吉传》:“恩爱行义,孅介有不具者,于以上闻。”《魏书》:“崔浩孅妍洁白,如美妇人。”
214、飨,①xiǎng(一)飨通享,享受,享用,享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飨德怀恩,词不悉心。”《左传·哀公十五年》:“子,周公之孙也,多飨大利,犹思不义。”飨通享,祭祀,祭献;神鬼享用祭品。飨通享,使享受,使受用。(二)飨通响,声响。②xiàng飨通向,以前的。南朝陈沉炯《归魂赋》:“既而天道祸淫,否终斯泰,灵圣奋发,风云飨会,埽欃枪之星,斩蚩尤之斾。”飨会,飨通向,犹会合。按:飨通向,向同响,故飨通响。体例“②”也适用于“①(二)”。
215、向,①xiǎng(一)向同响,响声。《庄子·养生主》:“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后汉书·皇甫嵩朱隽列传》:“天下向应,京师震动。”(二)向通享,享受,享有。《荀子·正名》:“故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慊)也。”(三)向通飨(飨),用酒食款待。《汉书·宣帝纪》:“上帝嘉向,海内承福。”《敦煌变文集》:“酒食向人,终无恶意。” ②tǎng 向通倘,倘若。《战国策·秦策四》:“秦王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又《李斯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后汉书·张衡传》:“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鉴,则何陷于凶患乎?”③jiāng 向通将,将要,将近。南朝梁吴均《送归曲》:“关山尽欲暗,河冰夜向塞。”按:“欲”“向”互文见义。北周释佚名《五苦诗·死苦》:“池台既已没,坟陇向应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