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汉语假借述略(三)

(2017-11-20 13:52:20)

其二、其实质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即借字和本字同时存在,有本字而不用,却假借语音相同或相近用借字表本字义。假借用字,统称通假字,其假借义关系表示为“通”。

其三、本字和借字意义完全不同,也就是说本字不含有假借义。而且本字和借字在字形上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其四,某一假借字,既可表一个本字的一个或几个意义,也可表几个本字的意义。

有趣的是,古人面对大量的假借古今字,如“亢同伉、丘同邱”等,在用字时借今代古,构成通假字:“伉通亢、邱通丘”等。

(二)假借的共性外延

第一、无论造字中的古今字假借还是用字中的借字本字假借,“假音表义”是汉字造字和文字使用过程中共同手段之一,从假借所产生的效果看,二者意义都是通用的。

如《周礼·大司徒》:“正日景以求地中。”释文:“景,本或作影。”《说文解字》:“景,光也。从日京声,居影切。”《淮南子·修务》:“吾日悠悠惭于影。”《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汛汛其影。”:“景,指舟影。”景影同韵,假借古今字,“影子”义。可见,景影利用假借义造字后本身同义通用;《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柳影六桥明月,花香十里熏风。通映,映照。用字假借,意义通用。

再如,《汉书·赵充国传》:“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旁同傍,依傍,依附,古今字假借,二字意义通用;孔稚圭《白马篇》:“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傍。”傍通旁,旁边。用字方面的假借,用义相通。

通晓古声韵能准确把握古汉语中假借之间的关系。所谓的音同,是指古字或借字跟今字或本字的古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近音是指二者的声韵调至少有一点相同,常见的是同韵或同声韵居多。上古语音可依据王力先生“28声纽、30韵部”,中古语音可利用隋代陆法言的《广韵》,且要把握古今音变规律。如钱大昕提出“古无上舌音”,虽有学者提出异议,但现代汉语的“zhchsh”和上古的“dtnl”有相通关系,这一点是公认的。《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生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中“直”与“特”通假,表“只,仅仅”。因为“zht”双声近因相通,则可形成通假,还有“bpmf”唇音,实际上也是相通的。现代的“jqx”跟古代“gkh”有亲缘关系,也属近音相通,因为上古“gkh”和“zcs”可以跟“iu”相拼,中古以后,这二组一律变为“jqx”,如“革”通“急”。

第二、造字中的假借古今字和用字里的通假字,其假借组合方式也是相通的,且形式丰富多彩。

假借关系的组合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古人可以借一个音同音近古字(形体不同的字),来表达新造的今字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其它几个同音字的意义(形体不同的字),只单向同,可连锁同。用字假借方面,可用一个或几个音同或因近的借字,表示一个或几个本字的意义,可以单向假借,也可以双向假借,也可连锁假借,不一而足。又因为造字上的古今字本身也可于用字假借方面的假借,形成通假字关系,反之,用字假借的通假字本身也同样适用于造字方面的假借,产生古今关系,因此,其组合关系更加异彩纷呈,形成复杂的综合式。

1、一对一式借一个字表一个字义。假设以甲代借字(古字),乙代本字(今字),丙代别的本字(今字),其表达形式就更为明晰简洁。

①一对一单向假借,古今字假借只能从甲到乙的单向假借。

《巨鹿公主歌辞》:官家出游雷大鼓,细乘犊车开后户。元胡三省注:雷,卢对翻,疾击鼓也。清黄遵宪《台湾行》: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léi雷同擂,敲击。

②一对一双向假借,有的通假字不仅能从甲到乙,还能从乙到甲逆向假借

《史记·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已通以,与“来”等连用,表时间段。可见,“以”“已”双向通假。

苏轼《教战守策》:“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邀通要,要挟。《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要通邀,约。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书博鸡者事》:“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要通邀,拦住。邀通要;要通邀。

苏轼《教战守策》“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佚通逸,安逸,安闲。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逸事。”逸通佚,散佚。

③一对一连锁单双向假借甲到乙到丙,或者到丁,不断假借下去,或单向或双向假借。这种造字、用字假借的反复使用现象,跟古人反复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造出大量汉字一样,无容置疑。如“日”这个象形字,运用会意可造出“旦,但担,间,明”等,而“间”字继续会意造出“涧、简”;“明”再会意造出“盟、萌”等字。

《史记·平原君列传》“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而通尔,你的。《孔雀东南飞序言》“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尔通耳,罢了。而通尔,尔通耳

《左传·鲁僖公三十二年》:“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乡通向,对着,朝着。《庄子·内篇·养生主》:“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向同响,响声。可见,乡通向,向同响

古语用字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性定律,即甲通乙,乙通丙,则甲通丙。如”,“又通”,可通。郑玄笺:,甲也。被甲之人,谓卿士掌军事者。《诗经·大雅·板》:价人维藩。”,又通”,可通。 按:”“违背”“背叛意义上为古今字。有体例为证: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论约》:伓天之道,国内无主。又《四度》:伓约则君(),违刑则伤。

2、多对一式(或一对多式),指两个两个以上的同音近音借字(古字)表一个本字(今字)义,反之,一个同音近音借字(古字)表两个两个以上的本字(今字)义。表面上呈现一对多(或一对多式)之形式。

①多对一单向双向假借

《荀子·天论》:“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缰通强,强大。《汉书·李广苏建传》“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疆通强,强壮,即缰疆通强。

唐韩愈《杂说四·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材通才,才能。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刚刚。《书•成武》说:“四月,哉生明。”哉通才,始才。

晋郭璞《江赋》:“咨五才之并用。元商衜《梁州第七·新水令》套曲:骂你个短命薄情才料,小可的无福怎生难消。才同材,质性;本质,本性,天性,资质。《古文苑》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往才女谐。”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亢才条谓读为。《尔雅·释诂()》宋邢昺疏:,古文作《史记·周本纪》作信哉,谓。才通哉,语气词。

可见,“材裁哉”通“才”;“才”同“材”通“哉”。

②一对多单向双向假借。

欧阳修《伶官传序》:“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皇同惶,恐惧,惊慌。《楚辞·九章·涉江》“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

《周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又《墨子·号令》:事以,各以其记取之。以同似,如,像。《礼记·檀弓():则岂不得以?”唐孔颖达疏:岂不得休已者哉。以通已,完毕,结束。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三禁》:人道刚,刚不足以,柔不足寺()以通倚、依,倚()靠。《水浒传》第十四回:我看那厮不是良善君子,以定是醉了。以通一,以定,一定。《管子·四称》: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臣乎?吾以鉴焉。以通亦,也。《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已通以,以与“来、往”连用,表时间等的起始。

总之,以同似,以通“已、依、倚、一、亦”,以还通“于、曰、之、使、是、自、有、又、若、如、其、台、而”,“已”通“以”(详见下文第242个假借字“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