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假借述略(一)
(2017-11-20 13:47:17)
假借是古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研究假借涉及文字、文学、历史、考古、政治经济等诸多学科领域,繁纷复杂。由于假借手段在汉语言文字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必然引起历代语言学、训诂学等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探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在是非越辩越明,共识越来越多,观点日趋统一,这对以后阅读历史古籍或文言教学无疑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一、假借演变的历史轨迹
远古至殷商甲骨文,汉字形成发展处于形意阶段,主要以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例如“水火上刃明休”等,那时汉字是纯表意文字。然而系统汉字产生之初,甲骨文不超过4500个汉字的书面语,单音节纯表意文字占不到30%,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交流的需要。特别是那些无形可像、无法指事又无法会意的事物或概念,难于造字,譬如代词、副词、连词、介词等,于是,古人便继续利用手头现有的某些象形字拟造多音多义字、同音多义字;另一方面,假借语音造义造字,以增加汉字的义项和数量。
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发展到秦朝文字统一,属假借字阶段。商西周时期,形意字首先产生同形同音假借字(假借造义),春秋战国时又呈现出异形同音(近音)假借字(假借造字别义)。这个阶段以假借字为主,约占甲骨文的70%,汉字基本上仍属表意文字。这一时期,形声字也产生发展起来,两个发展倾向在相互斗争中达到顶峰状态。
假借造义造字,虽然使汉字全面扩容,极大地促进汉语的繁荣发展,满足当时人类交际的要求,但是假借字数量是有定数的,而且也给后人阅读和使用造成一定的混乱和困难。这期间,中国历经了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重大变革,度量衡、文字等极不统一,尤其异体字、繁简字、同义字应有尽有,可谓千姿百调,异彩纷呈,乱象丛生。
必须指出,上古时期造义造字假借和用字假借几乎同时产生,而且用字假借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古人开发和使用多音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必然导致用字上的混乱。在缺乏字典规范帮助的情况之下,要识别某字读音和意义,无奈之下古人只好采用“转注”之法,即用一个同音或近音字标注代替,用一个同义或近义字注释,久之造成无意的误写。加上上古在甲骨、竹简或器物上锲刻文字比较困难,为图简便,找一个音同音近笔画少的字替代,或求文字茂美;以多代少,也未可知,这属于有意误写。特别是书经子集之类的经典范本,更是不可轻易改动,后世便以讹传讹,约定俗成,用字假借现象便水到渠成,顺势而生。
造字造义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为推动汉字健康发展产生过特殊的积极影响;而用字假借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属汉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病态”现象。总而言之,先秦时期假借显得异常灵活与活跃,令汉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色彩。
秦汉至今,汉字发展发生质的飞跃,进入形声字阶段,表音表义的形声字为主体成为汉字的定型。某些形意符失意而专表语音,产生大量的形声字,加上多音多义字、同音字的广泛应用,使汉语的交际能力空前提高,涉及范围迅速扩大,达到应用自如丰富精确的程度。尤其秦汉到宋代以前,汉语形声字数量急剧增加,汉代《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已达80%,宋代增至90%;而假借用字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宋代以后的文言文中,如果再产生新的假借用字,则被视为错别字,标志着文字假借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二、假借的内涵本质与共性外延
(一)假借的内涵本质
秦朝以前,古人利用固有汉字大量造字,其中不乏假借造字。严格地说,古人运用假借的初衷是为了造假借义,之后为了辨别假借义另造新字,统称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几乎同时,用字假借方面也被广泛世袭,又称本有其字的假借。
第一、本无其字假借的内涵与本质
许慎《说文解字》对造字假借解释得很准确:“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依据假借的方式和结果,可概括为以下两种情况。
1、假借某一古字表借义后,仅字义发生演变,而这一古字在假借前后其字形和读音并未发生变化,也没造出新字,实质上是同一个字,可理解为假同音字表借义。必须明确一点,某古字假借义与该字所有义项不关联。
①某字被借表某假借义后,原字初义消亡,借来的古字与原字形体依旧,永远只表借义,后世也不为原字造字。
又如“我”本义是“一种长柄上端有三齿锋刃的兵器”,从甲骨文起就被借作第一人称代词后,久假不归,反客为主,多为殷商时的自称,“我”字的本义早已不再使用。很明显,假借后的结果是,本义亡而借义兴,且本义跟借义毫不相干,也没产生新字(今字);最终假借汉字的数量、义项的绝对值没有变化。
②某字被假借作它义后,不造任何字,借义与原义同时保留并用。
如“从”本义是“二人相随”,借作介词“自、由、自从”等意义,本义继续留用。“相”本义“细看、观察”,借为副词“相互”,只不过增加假借义项罢了。
此类多假借当时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实词汉字,以表代词、副词、连词、介词等虚词之意。
2、假借后字义发生演变:所借古字表借义,新造今字表本义;另一种情况是,所借古字表的假借义逐渐被停用,只表古字本义,新造今字表今义,形成“假借古今字”关系。结果是新增一个或几个今字和假借义项。今字是古字音同或音近的同源字,即假借同音或近音古字表本义或假借义。
①某古汉字被假借表借义后,也反客为主,久假不归,后世又造一个新字表古字本义,古字的本义逐渐被停用,专表借义。
例如“而”,《说文解字》解释其古本义“颊毛”,即“胡须”。假借为连词“而”(而且,然而)和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后,本义逐渐被停用,另造“耏”表本义“颊毛”或“胡须”。“来”本义是“麦”,借表来去的“来”,另造字“麦(麥、麦来)”表本义,原字“来”的本义逐渐废止消亡,而其假借义与造字表示的本义也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但二者是同源字。
再如“用”象形字构成“城墙”本义,借作动词“使用”后,后另造“墉”表示“城墙”本义,“用”字不再有“城墙”之义。“北”是背的古字,《战国策》:“士无反北之心。”“北”的本义“相背”,假借“北方”义后,另造“背”字专表本义“相背”, “北”的本义被停用而专表假借义“北方”,且古字新字字形有渊源联系。
由于假借义与新字所表的本义没有联系,因而假借字和新造的字不是同义通用,假音表借义后的结果是另造新字,相对比较简单稳定,不易混淆。这一类常常假借名词汉字来表动词、形容词等意义。
②上述这类假借,其假借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使用后,有些假借古字的假借义另造新的今字表示后,迅速从古字中分化独立出去,古字的假借义逐渐被停用,古字和今字完全独立使用,此类古今字关系称为“假借古今字”。
如“非”,《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本义:违背,不合。假借表“诽谤”义。后造今字“诽”专表“诽谤”假借义,并从“非”字义项中独立出去。古字“非”的假借义因而被停用,形成假借古今字。《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