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检查是手段,不是目的

(2018-01-13 16:59:26)
分类: 生活感悟

检查是手段,不是目的

 

临沭县石门镇中心小学  张磊磊

学期末等于检查季,这话说的虽然有些武断,但也其殆庶几乎”?各级各类检查如约而至,老师们忙得七荤八素,手忙脚乱,甚至是不知所措。我不反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所辖学校进行必要的检查督促,毕竟没有适当的督促机制,工作会走向懈怠,组织会走向涣散。不过,将检查这一促进学校工作进步提升的手段,异化为检查的目的,为检查而检查,倒是值得商榷。

作为乡镇教研员,我经常被抽调参加每学期末的小学教学专项督导活动。几年下来,对于这项活动的流程、目的设计,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小学教学专项督导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全县小学一学期工作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工作不足,发现典型,从而对各学校进行量化评比,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但是,这几年的经历告诉我,小学教学专项督导的目的与价值实际上仅仅集中在“各学校进行量化评比”一条上。其他的促进工作改进、典型树立,则被无形掩盖。

以检查指标解读为例。每次检查前,领导会抽调检查人员开会,对检查指标进行解读,统一检查赋分标准。但问题恰恰在此,开会中解读的检查指标早就下发各校,而下发时候是不对它进行解读的,解读全靠各校自行理解。与之相对的是,检查时,是在统一解读前提下进行的。矛盾就此产生,上级部门对检查指标进行了解读,而学校则需要自行解读。学校漫无目的的解读,甚至某些情况下和上级部门的解读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检查成为了一场猜谜游戏!

由此,一个本可以具有指引作用的检查指标,成为了老师们费心耗力、敏思苦想、绞尽脑汁猜测检查项目的智力大赛。学校准备应查的目的变得更加单纯,就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工作尽可能的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相吻合,至于这个过程是否真的具有促进本地方工作改进与提升,则居于次要地位。而上级部门也乐得如此,既可以展示权力,也方便量化。

检查本应该是一种工作手段,而不应该是工作的目的。俗话说,不能为检查而检查,说的就是将检查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事情。换一个思维,在没有明确指引的检查指标引导下,学校虽然会力求在各方面实现突破,促进工作提升,但精力毕竟有限,怎能可能面面俱到呢?再者,为了迎合上级,给自己的学校多得分,取得好的学校排名,自然不会过多考虑工作提升问题。年复一年,此次如此,学校忙的晕头转向,往往还是事倍功半。既然检查的初始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而工作的改进是一个缓步提升、循序渐进的旅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上级部门不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此项工作?例如,每一学期,上级部门罗列出相关清晰明确、指向性强、可操作的检查项目,学校按照清单开展工作,如此教师工作负担减轻,学校的工作也将逐步走向规范、正规。如此反复几年,学校的各项工作势必会有所提升与改进。同样,检查部门,也可以采用流动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校工作进行督促,而不是一锤子买卖,仅仅依靠一次检查就对学校工作下评语。

平日,和部分老师交流检查活动时,老师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检查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检查看材料,材料准备到点子上,就能得高分,受到好评。为此,无休止和没有止境的检查指标解读,让老师们苦不堪言;为打分而检查,为排名而检查,更是让老师怨声载道。这么多年来,很多地方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随着检查一次次的到来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原因不是检查不够真实,检查不够严谨,而是检查成为了目的,而不是手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