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8-12-07 20:18:17)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猜一猜。我说诗句,你们说出它描写的那座名山。
1、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高俊陡峭的华山)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云遮雾罩的庐山)
3、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秀丽的峨眉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雄伟的泰山)
看来同学们对祖国的名山了解可真不少呀!那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现在快跟老师一起领略黄山的美景吧!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播放黄山画面)
二、整体感知。
1、
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三、导读,感受奇松。
要求:分别找出描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小组合作学习)
品味迎客松的“奇”:
A、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多媒体展示画面)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图文结合理解)
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师生齐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生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是呀!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
品味陪客松的“奇”: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
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B、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同学们,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向它学习。
C、如果你是你就是那颗陪客松,你会对游客们书写什么呢?
品味送客松的“奇”:
A、
依依不舍地告别。
C、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想象一下,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告别的话)
3、比赛背诵,加深印象
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把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得最快最熟练。
4 、欣赏黄山的奇松。
A、黄山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燃,它们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请欣赏!(出示一组图片)
B、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
C、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三、拓展训练,创意广告词:
咸阳的旅行社准备 “黄山七日游”,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四、总结全文。
美丽的黄山,是中国的瑰宝;神奇的黄山,是全世界的奇观;梦幻般的黄山,是大自然的骄子!黄山正敞开双臂欢迎我们!黄山松的姿态真美哟,美的让人称奇,奇的让人叫绝。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五、作业设计:
我们感受了三大名松又欣赏了这么多松树,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想一吐为快。请你来当回小作家,选择你喜欢的几棵松树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写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 陪 送
客 客
客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