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2021-02-03 08:59:58)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第1题】地窝子是新疆特有的适应沙漠环境的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在新疆各地均可以存在。但本题考察的是“兵团人最初建造的地窝子”主要分布位置,实则考察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干旱的环境下,什么样的地方有丰富的水资源,便于开发新的耕地。显然在山前(山麓地带)存在大量来自高山冰雪融水的水资源,利于开发新耕地资源,故本题选B。

【第2题】地窝子冬暖夏凉,具有御寒功能,而且可以抵御新疆的风沙,这是最主要的功能,A正确。本题实际上考察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白天热,夜晚冷——所谓“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且新疆风沙天气十分常见。

【第3题】现在保留部分地窝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教育后人,发展旅游业,B正确。下雨时,地窝子容易进水,不适合粮食仓储,A错。当地是牧区,C错。当地地质灾害少,主要是气象灾害,地窝子不适合应急避险,D错。故选B

【点评】地窝子是一种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的简陋棚屋,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地窝子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4. D    5. C    6. C

【解析】【第4题】题干中对于日出方位角有明确的说明——“相对于正东方向偏北或偏南的角度”。因此测量日出方位角的首

要步骤是确定观测点的东西方向,它是测量日出方位角的前提。利用罗盘确定了南北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东西方向。故D项正确。相对

高度、海拔高度跟日出方位角没有直接关系,BC错。经度也和日出方位角无关,A错误

【第5题】立秋日黄山日出东北,已知立秋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16.3°,根据表格中30°N的太阳直射点纬度16.37°可知,日出方

位角约19°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6题】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赤道日出方位角等于当地纬度,A错。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日出方位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

度,B错。根据表格可知,日出方位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增加而增大,C正确。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少的时

候,日出方位角也可以继续增大,D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注意,表格中仅仅显示春分日到夏至日的日出方位角,而第3题题

干是春分日到秋分日。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7. A    8. D    9. D

【解析】【第7题】河流阶地现在不再受河流影响,但是它是以前受河流沉积作用的产物。四个选项中只有砾石层是河流沉积物,是河流阶地的标志,因此选择B选项。

【第8题】据图可知,黄土层是河流下切之后在老河岸上堆积形成的土层,因此其底部接触砾石层,它的年代即代表该阶层初形成的年代,D正确。B、C错误;黄土层形成时代越早,受到侵蚀作用越强烈,土层越薄,A错误;故选D

【第9题】要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是河床只受到河流的下蚀作用,没有受到其他的影响,图中甲乙之间和乙丙之间都有断层,因此它们之间的高差可能受到断层的影响,而丙丁之间没有断层,其高差仅代表河流下切的高度,因此选择D选项。

【点评】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考查学生对河流阶地的判断与分析,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和想象的的综合分析能力。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0. A    11. B   

【解析】【第10题】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量为420mm,校园面积为40000平方米,学校建成后径流系数为0.6,降水量不会在短

期发生变化,径流量系数提高,主要与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面硬化,影响下渗和蒸发而造成的。改造后,径流系数恢复到0.2。经过

计算,40000*0.42*0.2=3360,最接近3400立方米。故选C

【第11题】地面径流流入荷花塘前,先经过前置塘,雨水在前置塘中经过沉淀、过了及水生生物净化后经溢流进入荷花塘,其作用应为沉淀悬浮物,B对。学校内地势平坦,径流流速慢,侵蚀作用较弱,A错。前置塘的设计对于需水量和创造景观意义不大,C、D错。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热点问题——“城市内涝”问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要给与学生的基本价值观

念。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2. C    13. C  

【解析】【第12题】四个海峡中,桑尼科夫海峡通航时间最短,而且处于北极航道的中间,木桶效应显著。最影响北极航道的通航

日数,C正确。

【第13题】东北航道欧洲段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比亚洲段通航时间更长,C正确

【点评】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大大缩短了东亚和欧洲的运输距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4. B   15. D  

【解析】【第14题】本题首先应该弄清黄淮海和东北粮食增长差异所在——东北增产幅度更大。究其原因,与黄淮海地区相比,东北主要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且黑土和黑钙土更肥沃。因此选择B项。

15题详解】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造成双季稻改单季稻的季节性撂荒。所谓劳动力机会成本,在本题中可理解为第二季水稻种植期间,水稻种植占用的劳动力而不能再用于其他工作而被迫放弃的价值。近年来,随经济发展,这个价值在明显上升。D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中国的粮食生产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结构也发生变化。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6. B   17. A  18.D 

【解析】【第16题】首先,需要根据该山地的经纬度和海拔进行定位,该山地为祁连山北坡。流域处于海拔2960—4800m。因为处于

同一山地的同一个坡向,气温和水分随高度的变化基本一致,因此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基本相同,B项正确。祁连山北坡基带(河西

走廊)为稀疏灌木荒漠带,A项错误。C项错误,稀疏林地在高寒草原带和高山寒漠带均无分布。决定山地带谱结构的是水分、热量

及其组合,D项错误。

【第17题】由图中所示信息可知,高寒草甸与高山寒漠分属于不同的海拔高度,高寒草甸分布的海拔高度较低,高山寒漠带的海拔高,是长年积雪的下限,所以两者发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气温,A正确;由图中材料可知,高寒草甸与高山寒漠地区降水都较多,但由于气温不同,水的存在形式有不同,高山寒漠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存在,因气温太低,植物无法利用,B错误;风速大小和太阳辐射量不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A

【第18题】高寒草甸属于草本,分布在水分充足的山间低地;而高寒灌木分布在干燥、风力较大的山坡。二者分异的主要因子是地表水分。故选D

【点拨】本题组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够熟练掌握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因素。应该回归到教材的珠穆朗玛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规律。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9. A   20.C

【解析】【第20题】读图可知,上海为流出型活跃区,上海经济发达,人才众多,信息网络发达,所以信息产业、文创产业、金融

产业等产业转出的可能性小,BCD错;上海地价高,劳动力成本高,制造业可能迁出,所以主导上海上市企业高管人才流动地域类

型的产业可能是制造业,故选A

【第20题】合肥上市企业高管人才流动地域类型为流入型活跃区。与南京、杭州相比,合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土地租金也较低。经济因素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条件。故选A

【点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劳动力成本、市场、内部交易成本、地价、政策、国际汇率变动、环境考虑等。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21.B    22.D

【解析】【第21题】结合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克服资源瓶颈,推进农业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说明政府政策是寿光成为国家级蔬菜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解答本题,务必有比较思维,可将寿光与日照、烟头、南通等比较,可知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靠近沿海均属共性原因。A、C、D项均错误。

【第22题】细细审读本题,可发现命题者突出的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寿光应对水旱灾害应该采取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该地区今后应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下功夫,同时加强水资源保障、水灾害防治与水生态改善,以减少流域内洪涝灾害的影响,故选D

【点拨】本题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区域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风力作用——全年都有春季最大1分);自西向东向南减弱。(1分)

             流水作用——夏季最大春秋较小冬季基本没有南部地区坡度大流水作用强东部地区流水作用比西部强。(4分)

              (2)区域内自西向东有十个小流域因风力作用导致的沙尘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1分),且西部以流动沙丘为主(1分),东部以半固定沙丘为主(1分),西部风沙治理状况直接影响到东部治理成果(1分),所以宜采取自西向东的治理策略。(合计4分)

               流域内地势南高北低中南部多泥沙下游洪积冲积物都是来自上中游所以下游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上游治理状况流域治理宜采取自南向北(先上游后下游)的治理策略。(2分)

             (3)该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较干旱发育的自然植被是草原荒漠草原为主1分);草本植物适应性强(1分),管理成本低(1分),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显著(1分)。林地在本区只宜生长在沿河及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果大面积种植树木,会消耗较多水分且人工管理成本高。(合计4分)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合理确定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水土保持。(任答2点,共2分)

 【解析】1)本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时空视角。即将设问分成两个方面——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每一个作用均从时间(季节)角度和空间角度予以分析,分析时要紧密结合材料一和图9“十大孔兑地区月平均降水量和风速图”。   

              (2)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西部多流动沙丘,东部都半固定沙丘,西部地区风沙更为严重,沙尘暴灾害更为频繁,而南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西部和南部地区生态环境更脆弱,应该优先治理。
              3)首先要说明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其次充分利用比较思维——将“种草”和“植树”从对环境(干旱)的适应性,防治生态环境问题的效果和管理成本的 的角度进行比较。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抓核心词“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生产规模抓核心词“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抓核心词“结构”;注重水土保持抓核心词“水土保持”或治理“水土流失”。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沟通黄河长江流域构建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1分);

历代漕运要道南北重要的交通走廊1分);

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1分);

促进沿岸城镇(城市)的发展1分)。

(2)中运河段暖温带季风气候河湖较多旱作农业一年二熟为主。(任答2点,共2分)

淮扬运河段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季风过渡性气候河湖众多河网密布稻麦兼作;一年二熟。(2分)

江南运河段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湖密布水域广稻作农业一年二熟。(2分)

(3)A——吴文化;B——楚汉文化C——淮扬文化D——金陵文化。(2分)

(4)功能——航运、水利(南水北调)、灌溉、生态景观走廊、文化保护与传承、旅游观光、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等。(2分)

  建议——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开展运河文化资源调查研究与保护

加强区域文化特色发掘

运河文化保护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结合。(4分)

【解析】1)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意义十分重大。本题要从地理学的视角予以分析。可从沟通南北水系,物资运输,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沿线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入手进行描述。

(2)淮河是我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这一点对于地理考生并不陌生。

4)新时代大运河的功能主要是历史文化功能和航运功能。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要增加对文化认同和了解,并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生存,所以要保护和创新并举。

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特点:集中分布在西欧北美日本中国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2分)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资金雄厚人口稠密、城市密集;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区域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好。(每点2分,共4分)
              (2)60年代许多工业城市内城衰退基础设施老化交通居住污染严重新兴工业多选择在环境清洁阳光充足地价较低的郊区创新活动随之迁出内城
                       近年来的回归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大众化创新对人们面对面交流提出了要求。老城区生活方便,人员交流便利,老城区基础设施的更新,文化创意基础好。
             (3)创新主体:进行创新培育发展创新行业(高科技产业、创新驱动)、吸引高校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等。(2分)

          创新空间:推动高速互联网建设,加强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建设。(2分)

         社会网络:加强多种产业联系,强化产业分工合作加强交流和合作。(2分)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城市的分布特点;从科技创新城的主要分布城市可以看出,均属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达度高,,人才和技术集中,科技力量雄厚。

2)由材料“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创新活动中心向郊区转移;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活动又向市区集聚,并形成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创新街区。”随着新兴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技术进步与郊区化共同促成了各类郊区科技园的出现。随着知识经济回归市区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再城镇化”阶段。人们对城市医疗、教育、公共服务以及多样文化的需求增强,城市中心的基础设施完善。推动知识经济的群体量向城市中心集中。

 

3)本题的关键主要从图中社交网络、创新主体,创新空间三个方面回答。社交网络:产业联系加强,构建强社会关系网络。创新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等,主要是完善基础设设,为面对面交流提供可能。创新主体:通过高校等,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创新实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