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卷详解

【答案】1. B
【解析】【第1题】地窝子是新疆特有的适应沙漠环境的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在新疆各地均可以存在。但本题考察的是“兵团人最初建造的地窝子”主要分布位置,实则考察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干旱的环境下,什么样的地方有丰富的水资源,便于开发新的耕地。显然在山前(山麓地带)存在大量来自高山冰雪融水的水资源,利于开发新耕地资源,故本题选B。
【第2题】“地窝子”冬暖夏凉,具有御寒功能,而且可以抵御新疆的风沙,这是最主要的功能,A正确。本题实际上考察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白天热,夜晚冷——所谓“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且新疆风沙天气十分常见。
【第3题】现在保留部分“地窝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教育后人,发展旅游业,B正确。下雨时,“地窝子”容易进水,不适合粮食仓储,A错。当地是牧区,C错。当地地质灾害少,主要是气象灾害,“地窝子”不适合应急避险,D错。故选B。
【点评】地窝子是一种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的简陋棚屋,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地窝子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答案】4. D
【解析】【第4题】题干中对于日出方位角有明确的说明——“相对于正东方向偏北或偏南的角度”。因此测量日出方位角的首
要步骤是确定观测点的东西方向,它是测量日出方位角的前提。利用罗盘确定了南北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东西方向。故D项正确。相对
高度、海拔高度跟日出方位角没有直接关系,BC错。经度也和日出方位角无关,A错误。
【第5题】立秋日黄山日出东北,已知立秋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16.3°,根据表格中30°N的太阳直射点纬度16.37°可知,日出方
位角约19°,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6题】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赤道日出方位角等于当地纬度,A错。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日出方位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
度,B错。根据表格可知,日出方位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增加而增大,C正确。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少的时
候,日出方位角也可以继续增大,D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注意,表格中仅仅显示春分日到夏至日的日出方位角,而第3题题
干是春分日到秋分日。
【解析】【第7题】河流阶地现在不再受河流影响,但是它是以前受河流沉积作用的产物。四个选项中只有砾石层是河流沉积物,是河流阶地的标志,因此选择B选项。
【第8题】据图可知,黄土层是河流下切之后在老河岸上堆积形成的土层,因此其底部接触砾石层,它的年代即代表该阶层初形成的年代,D正确。B、C错误;黄土层形成时代越早,受到侵蚀作用越强烈,土层越薄,A错误;故选D。
【第9题】要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是河床只受到河流的下蚀作用,没有受到其他的影响,图中甲乙之间和乙丙之间都有断层,因此它们之间的高差可能受到断层的影响,而丙丁之间没有断层,其高差仅代表河流下切的高度,因此选择D选项。
【点评】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考查学生对河流阶地的判断与分析,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和想象的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析】【第10题】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量为420mm,校园面积为40000平方米,学校建成后径流系数为0.6,降水量不会在短
期发生变化,径流量系数提高,主要与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面硬化,影响下渗和蒸发而造成的。改造后,径流系数恢复到0.2。经过
计算,40000*0.42*0.2=3360,最接近3400立方米。故选C。
【第11题】地面径流流入荷花塘前,先经过前置塘,雨水在前置塘中经过沉淀、过了及水生生物净化后经溢流进入荷花塘,其作用应为沉淀悬浮物,B对。学校内地势平坦,径流流速慢,侵蚀作用较弱,A错。前置塘的设计对于需水量和创造景观意义不大,C、D错。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热点问题——“城市内涝”问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要给与学生的基本价值观
念。

【答案】12.
C
【解析】【第12题】四个海峡中,桑尼科夫海峡通航时间最短,而且处于北极航道的中间,木桶效应显著。最影响北极航道的通航
日数,C正确。
【第13题】东北航道欧洲段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比亚洲段通航时间更长,C正确。
【点评】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大大缩短了东亚和欧洲的运输距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14.
B
【解析】【第14题】本题首先应该弄清黄淮海和东北粮食增长差异所在——东北增产幅度更大。究其原因,与黄淮海地区相比,东北主要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且黑土和黑钙土更肥沃。因此选择B项。
【15题详解】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造成双季稻改单季稻的季节性撂荒。所谓劳动力机会成本,在本题中可理解为第二季水稻种植期间,水稻种植占用的劳动力而不能再用于其他工作而被迫放弃的价值。近年来,随经济发展,这个价值在明显上升。D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中国的粮食生产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结构也发生变化。
【解析】【第16题】首先,需要根据该山地的经纬度和海拔进行定位,该山地为祁连山北坡。流域处于海拔2960—4800m。因为处于
同一山地的同一个坡向,气温和水分随高度的变化基本一致,因此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基本相同,B项正确。祁连山北坡基带(河西
走廊)为稀疏灌木荒漠带,A项错误。C项错误,稀疏林地在高寒草原带和高山寒漠带均无分布。决定山地带谱结构的是水分、热量
及其组合,D项错误。
【第17题】由图中所示信息可知,高寒草甸与高山寒漠分属于不同的海拔高度,高寒草甸分布的海拔高度较低,高山寒漠带的海拔高,是长年积雪的下限,所以两者发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气温,A正确;由图中材料可知,高寒草甸与高山寒漠地区降水都较多,但由于气温不同,水的存在形式有不同,高山寒漠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存在,因气温太低,植物无法利用,B错误;风速大小和太阳辐射量不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A。
【第18题】高寒草甸属于草本,分布在水分充足的山间低地;而高寒灌木分布在干燥、风力较大的山坡。二者分异的主要因子是地表水分。故选D。
【点拨】本题组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够熟练掌握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因素。应该回归到教材的珠穆朗玛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规律。
【解析】【第20题】读图可知,上海为流出型活跃区,上海经济发达,人才众多,信息网络发达,所以信息产业、文创产业、金融
产业等产业转出的可能性小,BCD错;上海地价高,劳动力成本高,制造业可能迁出,所以主导上海上市企业高管人才流动地域类
型的产业可能是制造业,故选A。
【第20题】合肥上市企业高管人才流动地域类型为流入型活跃区。与南京、杭州相比,合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土地租金也较低。经济因素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条件。故选A。
【点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劳动力成本、市场、内部交易成本、地价、政策、国际汇率变动、环境考虑等。

【解析】【第21题】结合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克服资源瓶颈,推进农业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说明政府政策是寿光成为国家级蔬菜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解答本题,务必有比较思维,可将寿光与日照、烟头、南通等比较,可知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靠近沿海均属共性原因。A、C、D项均错误。
【第22题】细细审读本题,可发现命题者突出的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寿光应对水旱灾害应该采取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该地区今后应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下功夫,同时加强水资源保障、水灾害防治与水生态改善,以减少流域内洪涝灾害的影响,故选D。

【答案】(1)风力作用——全年都有,春季最大(1分);自西向东向南减弱。(1分)
历代漕运要道,南北重要的交通走廊(1分);
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1分);
促进沿岸城镇(城市)的发展(1分)。
(2)中运河段:暖温带季风气候;河湖较多;旱作农业;一年二熟为主。(任答2点,共2分)
淮扬运河段: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季风过渡性气候;河湖众多,河网密布;稻麦兼作;一年二熟。(2分)
江南运河段: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湖密布,水域广;稻作农业;一年二熟。(2分)
(3)A——吴文化;B——楚汉文化;C——淮扬文化;D——金陵文化。(2分)
(4)功能——航运、水利(南水北调)、灌溉、生态景观走廊、文化保护与传承、旅游观光、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等。(2分)
开展运河文化资源调查研究与保护;
加强区域文化特色发掘;
运河文化保护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结合。(4分)
【解析】(1)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意义十分重大。本题要从地理学的视角予以分析。可从沟通南北水系,物资运输,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沿线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入手进行描述。
(2)淮河是我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这一点对于地理考生并不陌生。
(4)新时代大运河的功能主要是历史文化功能和航运功能。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要增加对文化认同和了解,并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生存,所以要保护和创新并举。

【答案】(1)特点:集中分布在西欧、北美、日本、中国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2分)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城市的分布特点;从科技创新城的主要分布城市可以看出,均属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达度高,,人才和技术集中,科技力量雄厚。
(2)由材料“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创新活动中心向郊区转移;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活动又向市区集聚,并形成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创新街区。”随着新兴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技术进步与郊区化共同促成了各类郊区科技园的出现。随着知识经济回归市区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再城镇化”阶段。人们对城市医疗、教育、公共服务以及多样文化的需求增强,城市中心的基础设施完善。推动知识经济的群体量向城市中心集中。
(3)本题的关键主要从图中社交网络、创新主体,创新空间三个方面回答。社交网络:产业联系加强,构建强社会关系网络。创新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等,主要是完善基础设设,为面对面交流提供可能。创新主体:通过高校等,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创新实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