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随笔文化 |
分类: 诗词 |
在我苦难的尽头
有一扇门。
————————————————
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
我还记得。
————————————————
头顶上,喧闹,松树的枝杈晃动不定。
然后空无。微弱的阳光
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
————————————————
当知觉
被埋在黑暗的泥土里,
幸存也令人恐怖。
————————————————
然后突然结束了:那些你害怕的,作为
一个灵魂却不能
讲话,突然结束了,僵硬的土地
略微弯曲。那被我认作是鸟儿的,
冲进低矮的灌木丛。
————————————————
你,如今不记得
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跋涉,
我告诉你我又能讲话了:一切
从遗忘中返回的,返回
去发现一个声音:
————————————————
从我生命的核心,涌起
巨大的喷泉,湛蓝色
投影在蔚蓝的海水上。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里,不太关注死后的世界。孔夫子有言,“未知生,安知死?”这种现实主义的只关注现世的态度似乎也很健康。但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滋养下,也不太容易产生世界级影响的宗教。
而在西方文化里,死亡(死后的世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基督教教义里有末日审判之说,很多大诗人的目光会投向死后的世界。例如西班牙大诗人希梅内斯的名诗《我不再归去》就是虚拟或者想象死后世界的情形的杰作。
在《野鸢尾》诗中,诗人采用了和友人(或者这首诗歌的读者)对话的方式描述诗人眼中的死亡和死亡后的另一个世界。
第一、二节,诗人以淡淡的口吻对人们将今生现世结束的时刻称为“死亡”的表达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苦难”一词表明了诗人对现世生活的态度,这颇似佛教对现世生活的观点。
第三节,诗人描述了人类(包括帝王将相,伟人、圣人和凡夫俗子)死后的共同的归宿,那是墓园的常见场景。透着静谧、安详,甚至一种凄凉的美。
第四、五节,诗人再对人们现世的生活进行一个反思:无感的生活,熙熙攘攘为名利而奔波忙碌。这是令人感到“恐怖”的,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为“知觉/被埋在黑暗的泥土里。”尽管躯体还在阳光下。“然后结束了”——短短的几十年的人生走到尽头。“坚硬的土地略微弯曲”这是一个坟墓的形象。死后的灵魂——诗人比喻为一只小鸟——脱离了肉体的桎梏,进入了低矮的灌木丛。
第六、七节,来到死亡后的世界。死亡的过程中,走过奈何桥上,孟婆会给每个鬼魂一碗孟婆汤以遗忘前世记忆。因此“你不记得/从另一世界到来的跋涉”。然后,诗人让情境陡转:一切/从遗忘返回的,返回/发现一个声音:”——这时去岁枯黄的野鸢尾在四月里盛开,那大片的生机勃勃的蔚蓝色的野鸢尾的海洋里,“涌出巨大的喷泉。”(喻蓬勃的生机)那摆脱了肉体枷锁的灵魂得到了升华,进入一个自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