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言风语说风诗之——《西洛可风》赏析
(2020-09-11 16:10:33)西洛可风
(意大利)毕科洛
而在群山之上,在远离地平线的高空,
一条狭长的藏红色:
荒野的风群奔袭而来,
突入大门、
珐琅屋顶上的瞭望塔,
从南边进攻正面,
摇撼深红色的窗帘、血红色的三角旗、风筝
打开蓝色旷地、圆顶、梦幻形状,
猛拍凉亭、鲜明的屋瓦,
那儿乳色罐子里盛着泉水;
灼伤萌芽,把新梢变成老枝,
把通道变成喇叭,
——————————————————
直扑花园里蹒跚的初生物,
夺走无助的叶子
和幼小的茉莉——然后,逐渐转弱,
轻敲手鼓;琴弓,丝带……
———————————————————
但是当这场狂暴的主教祭礼在西边
收起它火焰的翅膀,
最后一个红池塘消失
埋伏的热夜便从四面出击。
西洛可风源自北非干燥炎热的沙漠上空,闷热的空气一路穿越沙漠、跨过海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水分,直达意大利南部的盆地。西洛可风的风力时速可达50公里,炽烈的阳光让潮湿的海风更显闷热,部分地区的温度甚至会飙升至40摄氏度以上。这种风很类似于我国的“焚风”(干热风),当地许多人在西洛可风正盛的春季出现头痛和失眠的症状。但是诗人以超然物外的态度和独特的视角,审视它,描摹它,欣赏它。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巧妙地把握住了他所想表现的情趣所应有的声音节奏,赋予“西洛可风”它所特有的、应有的形式和情趣。
本诗实分三层,风前、风中、风后。很多读者会觉得诗人没有描写风前呀。且看这首诗起手句“而在群山之上”——似乎前文隐隐省略一大段诗文,描述西西里盆地平静的旖旎春光,和后文“风中”西洛可风肆虐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字句极省而意蕴无穷的文字功底于作诗文实在难得,又非常必需。让人读之不胜惊喜。
此后的诗句便描述“风中”的情景。先是以纯粹客观的笔墨,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外到内,或层层推进,或互相交叉,或彼此呼应,以铿锵的节奏模仿“西洛可风”。第二节诗狂风结束时,“逐渐转弱,/轻敲手鼓;琴弓,丝带……”真所谓“来如山倒,去似抽丝”!
第三节描写“风后”,使用的隐喻十分生动,例如“主教祭礼”(比喻狂风)和“火焰的翅膀”,而整首诗更是一个大隐喻。狂风就像一场战役,战斗平息之后,热夜便像当地土匪般出来劫掠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