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平凡的世界》中的民谣

(2019-05-17 17:29:01)

 
 
《平凡的世界》以陕北原西县石圪节公社双水村孙家兄弟少安、少平与田家堂姊妹润叶和晓霞的恋情为主线,全景再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陕北地区各阶层经历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变。作为一部百万字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以许多高超的文学技巧与构思,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对人性的刻画,成为中国当代小说的标杆。小说中引用或创作了三十余则民谣,这些民谣如盐溶于水,和作品紧密贴合,就像蛋糕上的樱桃一样散发着芳芬。


《平凡的世界》中的民谣大致有三类,它们各有特点,作用也不尽相同。


第一类,作品引用的陕北地区经典民谣


小说第一部,卷一,第十四章,润叶和少安初会原西县城,两人相跟着漫步原西河河畔,满眼的桃花烂漫,草长燕飞……此时,山野里传来一阵女孩子的信天游歌声——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这一时期,润叶正为情所困,面对李向前的苦苦追求以及二妈的压力而无法拒绝,却也不知如何向少安表达爱意,所谓爱在心头口难开。这首《冻冰·送大哥》无比准确地传达了少女润叶那种热烈而又被压抑在心中的呼喊。


这首《冻冰·送大哥》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五次。除此处外,在卷二,第三十五章,民谣再次出现,此时距润叶与少安初会整整过了一年,而少安已经和秀莲结婚。民谣的第三次出现,在卷二,第四十章,润叶和向前的婚礼上。第四次出现,在第二部,卷三,第九章,少安的原西城拉砖,住在原西河畔的破窑里时。第五次出现,在第二部,卷三,第二十六章,在田福军的办公室里,润叶无意看到了少平,想起少安,耳畔又传来这首歌。


这首哀怨缠绵的别离歌,仿佛是润叶和少安爱情悲剧的注脚。初次相会就听到这首别离之曲,个中透着一种不祥的意味——一如《红楼梦》中薄命司里的众女儿的判词一样。


在路遥的构思中,《平凡的世界》里每个爱情故事似乎都有一个歌谣来作为注脚。如金波的爱情故事,对应的歌曲是《在那遥远的地方》。《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孩子们》的插曲,准确传达少平和晓霞的那种对生活、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


总之,作者精选许多民谣来烘托小说中人物的在特殊情境下的心境,难以言传的情感,它们透着文字的精炼,文学的美感,为作品增色不少。当然,表达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多选用苏联民歌,普通民众的爱情多选用陕北民歌。


第二类,农村土艺术家田万有创作或改编的“链子嘴”


链子嘴是流行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有点类似于快板书。田万有就是田五,他是村里秧歌队的“伞头”。老头初次出场,恰逢大旱,他头上戴顶柳条编织的帽圈,虔诚地跪在一口水井边祈雨——

晒坏了呀晒坏的了,

五谷田苗子晒干了,

龙王的佬价哟,救万民!

 

柳树梢呀水上漂,

清风细雨洒青苗,

龙王的佬价哟,救万民!

 

水神娘娘呀水门开,

求我神灵放水来,

龙王的佬价哟,救万民!

 

佛的玉簿玉皇的令,

观音老母的盛水瓶,

玉皇的佬价哟,救万民!


这首“链子嘴”共四段,每段三句,一二句押韵。每段都用“龙王的佬价哟,救万民!”这一迭句作结。只是最后一段似乎有病急乱投医的意味,又是求佛,又求玉皇大帝,也求观世音菩萨,总之道教佛教的神仙求了个遍。这也许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深刻反映了庄稼人面对旱灾悲戚、绝望的呼喊。


这些土艺术家田五创作并演唱的“链子嘴”,出现在双水村的劳动、生活的各个场景里。有对双水村民炸坝“偷水”的赞美,有的反映村民打枣时的快乐,有对村民的调侃和戏谑,也有对儿子儿媳不讲究亲情的嘲讽……它们
或表达沉痛,或表达悲愤,或表达喜悦,或表达爱恋。这些民谣简练明了,讲究韵与谐,形成了《平凡的世界》作品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第三类,田二的那句“世事要变了……”


在《平凡的世界》里嘴边挂着神秘的微笑,长着伟大额头的“半脑壳”田二只要一出现,就嘟囔那句“世事要变了……”。这句让双水村村民啼笑皆非的胡言乱语,其实起到一个“预言”的作用。对于一些民谚和童谣,尽管言者或是有意,或是无心,却往往竟成谶语,预言了未来,暗合的似乎也正是天意。对于孰知中国建国后历程的中年读者来说,七十年代末的伴随伟人去世后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巨变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于准备跨越时间和空间去久远传播的伟大作品来说,这一“谶语”的在作品中反复出现,还是给作品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惯用技巧,谶语的使用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在文学中的一种体现。


《平凡的世界》大量使用民谣的文学手法,是明清以来小说中采用诗词曲赋文学传统的延续。在当代小说中则不多见,这些民谣的对作品的作用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